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国你征我伐是常有的事,但是很少发生被联合攻打的情况,除了秦国在当时因为非常强大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讨伐之外,远在东边的齐国也曾被众多诸侯国视为眼中钉,而领导五国讨伐齐国的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战国大将——乐毅。

乐毅伐齐,是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也加入联军)。

乐毅的父亲也是一名将领,可以说乐毅遗传了他的父亲的基因。当时中原的局势比较动荡,齐国趁燕国内乱的时候出兵侵略燕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燕国的国君燕昭王恨透了齐国,下定决心要复仇。

为使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向天下招揽英才,礼贤下士,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燕国,他看到当时的燕国国力并不强,远远不如齐国,于是为完成自己心中的报复决定为燕昭王效劳。

乐毅为什么伐齐?

齐湣王时期,齐国是东方最强大的国家,除了秦国几乎无人敢与之匹敌,也正因为如此,齐湣王才妄尊自大,非常骄横,对老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而且经常对外发动战争,引发了各诸侯国的忌惮和愤怒。

俗话说的好“多行不义必自毙”,齐国要是单纯的侵略别人也就算了,还打南边宋国的注意,发兵把宋国灭了并占领了这一地区,这个时候其他诸侯国当然就不乐意了,为什么齐国占领宋国的领土其他国家会不高兴呢?

原因在于宋国是一个比较敏感的地区,一旦宋国并入齐国的版图就好像如虎添翼,齐国四周的赵国、魏国、韩国甚至远在西方的秦国都想狠狠地搞一下齐国,以免齐国坐大之后四处讨伐侵略,这下齐国一下子把宋国吃了,其他国家必须得狠狠地打压一下齐国。 

这个时候乐毅就对燕昭王说“齐国实在是太强大了,燕国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如果和他单挑是肯定不能取胜的,不如我们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攻打齐国,这样才有胜算”

乐毅的这种想法是非常有见解的,毕竟齐国是一个大国,而燕国的国力还不如齐国的十分之一,怎么和人家抗衡?所以燕国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燕昭王听到乐毅说要联合其他国家一同攻打齐国,心中当然是一万个愿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更何况即将要实现了。于是马上派乐毅去和韩国、魏国等诸侯国订立盟约,约定一个日子一起去攻打齐国。

乐毅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比,他的说服能力也是很强的,加上其他国家都对齐国有意见,所以乐毅轻易便说服了这些国家。乐毅身上携带着五个国家的相印,带着赵、魏、韩、秦、燕五个国家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奔向齐国,齐国虽然非常强大,但也无法抵挡这如同洪水般的军队,加上有乐毅带头亲自在前线指挥作战,齐军根本不是五国联军的对手,一个月就被攻陷了七十座城池。

乐毅伐齐中最难攻的两座城

齐国军队被五个国家的联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但是在军队进入齐国之后出现了两个问题:

1.这次五国伐齐的带头人是乐毅,而乐毅又是为燕昭王服务的,所以他想让燕国独占齐国,于是想方设法把其他国家的军队给调走了,这样一来原来的五国大军就只剩下燕国了,军力一下子削弱了很多。

2.虽然五国联军勇猛无比,但是齐国还有两座城却迟迟攻打不下来,这两座城分别是即墨和莒城。

为什么即墨和莒城这么难打呢?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地理位置:

即墨位于现在山东省的东边,处于丘陵地带,而莒城位于南面的河谷地带。

除了地理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两座城池是齐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经营的重镇,里面的物资也比较丰富,粮草、军事器械什么都很充足,所以要想把这两座城池拿下来确实有些难处。

就这样僵持了三年,这两座城还是没有攻陷下来,而这个时候燕昭王退位了,接位的是他的儿子燕惠王,这个燕惠王之前就对乐毅很不满,加上乐毅过了三年还没有把城池攻打下来,心中对他有些猜忌。

乐毅伐齐后的结局

古代的将相在立大功之后都会遭到君王的怀疑,比如说范蠡、白起、伍子胥等等,一旦受到猜忌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要么暗杀要么赐死,很多大将谋臣后来都是死在君王手中的。

乐毅也担心这样的情况发生,而且当时的燕国朝廷有人在燕惠王耳根下说乐毅的坏话,心中更加感到不安。果然燕惠王派了另一个将领劫骑来代替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肯定不怀好意,怕回国之后被杀,于是赶紧投奔了赵国。

燕国没了乐毅怎么能打胜仗呢?果然劫骑被齐国的田单打了个大败,最后齐国复国,又重新走上征战的舞台。

乐毅率领五国伐齐的举动在当时可以说是震惊中原,毕竟不是谁都有这样的能力,所以说乐毅是战国时期一名不可多得的大将。

乐毅被唐玄宗封为武庙十哲

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它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上元元年,唐肃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白起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乐毅。

关于乐毅伐齐的小典故:“乐毅树”

战国时期,燕大将乐毅伐齐,兵囤乐陵境内,发现此地的枣与众不同,特别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从燕国移来千余棵枣树,栽种于此。历经战乱洗劫,所存无几,唯此树仍枝繁叶茂,据传,它正是当年大将军乐毅所栽,故称此树为“乐毅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