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宋孝宗是个怎样的皇帝?
宋孝宗是南宋难得的一位好皇帝, 也是一位很爷们儿的皇帝。
早在做高宗养子的时候,他就不是很赞同高宗的偏安南方、委屈求和的政策,一心想抗击金人,打回北方,但因为不当政,所以没怎么表现出来。
公元1162年,完颜亮南下发疯,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当时还是皇子的孝宗十分气愤,主动向高宗上书,请求带兵与完颜亮打一场。后来他又再次上书,把请求的意思改为在高宗亲征时,让高宗带着他,好让他能随时保护皇上,长长见识。这让高宗看到了他的决心。
不久,孝宗上台亲自主政。他表面上不高声反对高宗的求和政策,但在处理政事时,却表现得与高宗完全不同!他为岳飞平反,驱除朝廷中的秦桧党人,起用主战派人士,联络北方抗金义军。
特别是他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大计,在即位的第二年孝宗就发动了一次北伐。这次北伐虽然在短短二十天后就失败了,但没有动摇他对张浚的信任,更没动摇他恢复河山的决心。
孝宗把他的这些想法不时向高宗汇报,尽管高宗不怎么爱听。
一次, 他去德寿宫问安,兴致勃勃地向高宗谈起了他的北伐计划、恢复河山大计,谈起了张浚等人的决心和建议。
这次,高宗脸色变了。高宗心里想:我是议和了一辈子,你一上来就颠覆我的政策,这是什么意思?所以,高宗心里很不舒服。
“皇上,你懂打仗吗?”高宗硬硬地说,“《孙子》说,不知道战争的害处,就不会知道战争有利的地方。所以《孙子》反复强调,战争是国家大事,是要死人的,国家有可能由此而勃兴,也有可能由此而衰弱,更有可能由此而灭亡,对战争要谨慎,不要轻易挑起战争,更不要主动去求战。《老子》 也说,战争是凶险的事务。你不要整天光听那些主战的大臣瞎嚷嚷。”
孝宗想辩解一下,高宗摆了摆手,岔开了话题,问道:“皇上勤于政事,我很放心。不知皇上近来学问如何?”
孝宗不知道高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顺口答道:“请父皇考验。”
高宗问道:“我们汉人最讲孝道了, 请问你最近对孝有什么新的体会?”
孝宗不说话了,变得有点拘谨起来。他知道,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死而三年不改其志”,也就是说,对父亲的做法。政策不要轻易改变。现在虽然没有“父死”,但他毕竟是接手了高宗的事业。
“父皇,祖宗好不容易创下的基业,不可轻易抛弃啊。我想您老人家其实一直很想做,只不过时机不好而已。现在时机好起来了,我来帮您做到。”孝宗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那就等我死了再说吧。到时没人拦着你,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吧!”高宗粗暴地打断了孝宗的话,进里屋去了。
这是很严厉的警告,等于要孝宗断了恢复中原的念头。
这一次的父子交谈虽然不愉快,但孝宗在北伐的失败中慢慢地冷静了下来。他不再冲动地去提北伐,而是静下心来治理朝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自己强大了,就有利于北伐。
他整顿内政,严治贪官,改革财政,整军兴武。
他还严厉控制国家的支出,提倡节俭。为了真正使腐败的社会风气得到扭转,宋孝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到了“抠门” 的地步。
孝宗即位的时候,就不肯用乐,他觉得一切花里胡哨的东西最终都会使人走向奢侈。他日常花销很少,经常穿着旧衣服。他对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之类的事不感兴趣。他平时很少赏赐大臣,以至于皇宫仓库里的钱放得时间久了,穿钱的绳子也烂掉了。
孝宗的节俭让高宗都觉得过分,说他“比大禹等古帝王还要省吃俭用”。孝宗自己说:“我又没其他的大本事, 就是在节俭这一方面,做得好一点。”
经过孝宗的这样一番治理, 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