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三国演义》中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司马懿接任魏国都督来抵抗诸葛亮的北上,而街亭是诸葛亮北伐的要道,也是运送粮草的必经之路,所以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想得到,这是一个军事要点,所以司马懿派魏国大将张郃据攻打街亭。
诸葛亮也想到司马懿会夺取街亭,所以就考虑派一名大将前去把守,最后考虑再三决定派马谡,还不放心,又让上将王平同去。马谡不听诸葛亮和王平的建议,不在要道扎寨为营,却在一座孤山上扎寨,结果被切断水源,最后用火攻,大败,痛失街亭。
正史《三国志》中的记载于三国演义差不多,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这样记载的:“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意思说是诸葛亮派马谡带领军队在前,与张郃在街亭开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行动不当,被张郃打败。在《三国志魏书张郃传》中这样记载的:“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为什么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命令呢?其实这也是马谡战败的原因,也可以解释马谡失街亭的原因。
第一:马谡纸上谈兵,才气高,太自大。
先简单介绍下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之,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不知道看完这个你有没想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战国时期的赵国的赵括,对就是纸上谈兵的那位。马谡跟他有点像的,赵国与他爹赵奢高谈阔论,马谡与诸葛亮谈论军事。赵奢说赵括:“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赵国一旦让赵括带兵,那么让赵军败的一定是赵括。同样,刘备也这样说过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所以,才气过人的马谡,并未把诸葛亮的命令和忠告放在心里,觉得诸葛亮平时也要询问自己关于军事的意见,那么自己如果听了诸葛亮的话,不是显得自己没有本事,于是肯定想着另搞一套打法。
第二:马谡急于证明自己和建功立业,建功心切。
马谡在这之前从未单独带兵,都是跟着诸葛亮,作为参军出谋划策。现在是自己带兵打仗的时候,也是自己再军中立威扬眉吐气的时候,想要证明自己不只是会纸上谈兵。再一个就是,当时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归降了蜀国,这个时候如果守住街亭,那么诸葛亮就可以带兵直取长安,可以说拿下了整个魏国,这是第一等功劳啊,任谁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所以马谡只想着证明自己和夺取功劳,心思不在战略上。
所谓关己则乱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张郃
第三:对手张郃很强大
张郃虽然是个武将,但是也很有谋略,据《三国志》中记载,当年刘备屯兵阳平,张郃屯广石,刘备率兵攻打张郃,被打退,之后刘备在马谷烧都围,夏侯渊战死。这个时候大家都慌神了,大家推举张郃为军主,算是防御住了刘备。可以看出张郃不光勇猛,也很有谋略。
在一个就是,《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意思是张郃能够察觉变数,善于排兵布阵,观察预测战势地形,都能都猜中对方的意图,所以诸葛亮等人非常害怕担心。
由此可以看出,张郃的强大,而且张郃身经百战,不光能和张飞不相上下,而且很有谋略连刘备和诸葛亮都忌惮他,那马谡败在张郃的手下,也不意外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回军后,将马谡连同与之一起在街亭作战的张休、李盛等全部处斩(一说马谡死在狱中 )。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史书记载马谡失街亭后的结局有三种
对于马谡的结局,《三国志》中却有三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基于此种说法,民间产生了很多相关的传说,比如在姜维传的设定中,马谡潜逃后改名宁随,并在诸葛亮病逝后重新为蜀汉效力。《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即马谡在狱中病故。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则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相同:“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即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