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唐代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这二十四位功臣,或者扬威疆场,或者决胜千里,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其中排名第八位的就是大唐开国名将,有着“军神”之称的李靖。那么唐朝李靖有多厉害?
一、刻苦攻读,立志报国
李靖,字药师,北周天和六年(571),生于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其祖父李崇义任北魏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为隋朝赵郡守,母韩氏也出身于士宦之家;其舅父韩擒虎是隋朝的著名将领,任凉州刺史。在父辈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下,李靖从小就酷爱学习,胸怀报国大志。
李靖因其博学干练,后来受到吏部尚书牛弘、尚书左仆射杨素等人的器重,称他是将来堪当相位的“王佐之才”。不久后,李渊于太原起兵反隋,率兵西进,很快就攻占了隋都长安,俘获了李靖。李靖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和李世民都很欣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后,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待若上宾,从此,便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二、临机果敢,料敌如神
李渊后来建唐称帝,册封李世民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李靖跟随秦王东进,平定了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崭露头角。其后,他以军事统帅的身份,先后参加和指挥了南灭萧铣、东平辅公祏、北攻突既、西定吐谷浑等许多重大战役,为唐江山的巩固,作出了卓越贡献。
宋代史学家欧阳修评论李靖的军事指挥艺术时,用了“临机果,料敌明”六字概括其军事实践的精到之论。譬如,李靖在指挥歼灭拥兵四十万、占据江陵称梁帝的萧铣一战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李靖当时鉴于敌我双方的情势,上陈攻灭萧铣的“十策”。李渊对此颇为重视,后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后来,李渊又以为李孝恭不太精通军旅之事,“三军之任,一以委靖”。由此可见,此时的李靖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真正的三军统帅。
当唐军集结于夔州之后,正值秋汛之期,江水暴涨。萧铣以三峡路险,误断唐军不敢进兵,“遂休兵不设备”。此时,唐军诸将也以水汛为由,主张待到水退之后再进兵,惟独李靖力排众议,建议迅速进兵江陵。他指出:用兵贵在神速,今唐军初集,萧铣尚且不知,应乘其毫无戒备之机,挥军顺流东下,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定可一举而擒萧铣。
于是,唐军东进,迅速进抵夷陵。此时,萧铣的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驻在清江北岸一线,孝恭急欲挥兵进击,李靖以为不可。他说:文士弘乃是萧铣的一员猛将,其士卒骁勇能战,今因新失荆门,悉锐出战,“此是救败之师,恐不可当”。为此,他向孝恭提出了“且泊南岸,勿与争锋,待其气衰,然后奋击”的建议。
李靖的这一建议,是依据当面敌情实际而提出的旨在“避锐击衰”的稳妥可行的制敌之策,但却不为孝恭所采纳。孝恭执意进击,遂留李靖守营,自率部队与敌交战,结果大败而还,幸得李靖先有准备,临机接应,并乘敌弃舟登岸大掠而致队伍混乱之隙,挥兵击破之。
李靖这一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行动,不但避免了唐军遭到更大损失,而且还缴获敌舰四百余艘,歼敌近万人。接着,李靖亲率轻兵五千为先锋,乘流疾速东下,孝恭以大军继进,出敌不意地包围了江陵城,使萧铣成为瓮中之鳖。在外援完全断绝的形势下,萧铣被迫遣使请降,江陵不战而克。这是李靖运用孙子兵法“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成功战例。
三、位重能避,功成益谦
除了军事上果敢和对战场情势的准确判断之外,李靖为人深沉厚道,不矜功,不文过,这也是他为人处事最大的特点。在北攻突厥之战中,李靖功劳虽大,但由于“持军无律,纵士大掠”,受到了御史大夫萧瑀的弹劾。太宗召见李靖,并对他提出严厉批评,而李靖并不为已之过失作任何辩解,相反只是顿首谢罪。看到李靖思过态度如此诚岳,太宗明令赦其罪、录其功,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升任尚书左仆射,从此,李靖“出将入相”,参与国家决策。
后来,李靖在统兵西平吐谷浑的作战中,认真汲取以往教训,切实做到了御军从严。行军总管高甑生因误军期,受到李靖的严厉督责,从此怀恨在心。作战结束回朝后,高甑生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李靖对此泰然处之,不因自己功高受冤而作任何申辩。当太宗令人查清此事纯系虚妄不实之词后,以诬告之罪将高甑生充军到边远地区。
自此以后,李靖更加严以律己,采取了“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的谨慎自重的态度。后晋史学家刘昫赞美李靖“位重能避,功成益谦”,是一点不为过的。
四、识达大体,壮心不已
到了贞观八年时,李靖已是六十四岁的年近古稀之人了,由于足疾行动不便,他上表请求退休。太宗感其态度至诚,乃遣中书侍郎岑文本对李靖说:古往今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止步者少,多数则是才虽不堪或身体有病,也还不愿放弃职权。太宗认为,李靖主动请求退休的举动,乃是“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的“一代楷模”。遂下诏批准李靖闲职在家休养,视病情好转情况,可每隔三两日去一次门下、中书省商筹政事,并赐灵寿杖一根,以示关怀。
贞观八年十一月,居于今青海地区的吐谷浑入寇凉州,严重威胁唐朝河西走廊地区的安全。李靖虽然半退在家,却仍旧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当他得悉太宗打算起用自己为帅的消息后,立即亲往宰相房玄龄处,请求向太宗转达他准备挂帅出征的强烈愿望,并坚定地表示:“靖虽年老,固堪一行。”太宗听后十分高兴,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兵部尚书候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等五总管兵马西讨吐谷浑。
此战之中,李靖以果敢、坚定的意志,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法,成功地创造了远程追击、全歼敌军的典型战例,大大巩固了唐朝的西北边防。战后,太宗以功封李靖为卫国公,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其后,太宗又下诏命画师将李靖与赵郡王李孝恭等二十四位开国功臣画像于凌烟阁,以示殊荣。
十二年后,七十九岁的李靖已经病重卧床不起,太宗亲往其宅探视慰问,泪流如注地说:“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充分表达了太宗对李靖伤痛惋惜的真挚感情。不久,这位唐代杰出的军事家便与世长辞了。
李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为开创大唐事业的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战功赫赫,桃李满天下,后辈弟子名将无数,最后还能不被君主猜忌,善始善终,足以令历史上绝大多数名将都可望不可及。或许,也唯有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一代明君圣主,方有如此胸襟魄力,成就这段君臣相得、共为华夏开拓盛世华章的佳话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