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唐太宗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卓越,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唐朝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已步入晚年,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岁月,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和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比例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以为人臣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臣成为唐朝英雄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李贺《南园十三首》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关于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一、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长孙皇后同母兄,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后其妹长孙无垢嫁给李世民,结为姻亲。唐高祖李渊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并随李世民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任宰相,封赵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659年,长孙无忌由于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与武则天结怨,遭武则天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长孙无忌削爵、流放,不久被迫自缢身亡。
二、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高祖李渊堂侄,唐太宗堂兄弟。武德四年(621年)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率李靖等诸将,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贞观年间任礼部尚书,封河间王,后不得唐太宗宠信,逐渐退出权力核心。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而亡,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
三、蔡国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市长安区)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封蔡国公。贞观四年病重而亡,年仅四十六。时称“房谋杜断”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四、郑国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巨鹿县人),以直谏敢言著称。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收归账下,窦建德兵败,再归唐,官至太子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封郑国公,升谏议大夫,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他死时,唐太宗悲痛至极,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亡一镜矣!”
五、梁国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临淄) 人。房玄龄在投靠秦王李世民后,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任中书令,封梁国公,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六、申国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长孙兄妹的舅父。武德五年(622年),高士廉归唐,后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贞观十二年(638年),封申国公,贞观十九年(645年),高士廉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病逝。
七、鄂国公-尉迟恭
尉迟敬恭(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字敬德,鲜卑族。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中,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逼迫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继位后,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晚年闭门不出,安享晚年。显庆三年(658年)去世。
八、卫国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唐朝,为唐王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情恶化,唐太宗亲临病榻慰问,之后病亡,享年79岁。
九、宋国公-萧瑀
萧瑀(575年—648年),字时文,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梁靖帝萧琮异母弟,萧皇后之弟。从小以讲孝道闻名天下,而且善于学习和书写,个性正直,为人刚正不阿。李世民即位后,封宋国公,六次担任宰相,又因故六次被罢免,贞观二十二年,萧瑀因其姐姐萧皇后去世受到沉重打击,再加上当时又身染重病,不久去世,享年74岁。
十、褒国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名雄,字志玄,以字行,齐州邹平(今山东济南)人。段志玄早年与父亲客居太原,后从唐高祖起兵,隶属李世民部下,随其平定王世充。玄武门之变时,段志玄拒绝太子李建成的利诱,扶助李世民登上帝位,封褒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病逝。
十一、夔国公-刘弘基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今陕西泾阳)人,隋朝河州刺史刘升之子。刘弘基早年任右勋侍,为避从征高句丽,故意私宰耕牛,被捕入狱。后追随李渊父子,李渊起兵时,刘弘基斩杀宋老生,击破卫文升,围攻长安,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后随李世民征战,讨伐薛举,大败宋金刚,平定刘黑闼,贞观年间,封夔国公,永徽元年(650年),病逝。
十二、蒋国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长安人,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之子。大业年间,隋炀帝南巡江都,委其镇守长安。唐高祖起兵攻打,屈突通坚守潼关,兵败被俘,后降唐,随李世民平定王世充,论功第一,封蒋国公,任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镇守洛阳。贞观元年(628年),病亡。
十三、勋国公-殷开山
殷开山(?—622年),名峤,雍州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李渊起兵后,李世民招任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都城。后来又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仁果和王世充,封勋国公。武德六年(622年),在讨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
十四、谯国公-柴绍
柴绍(588-638),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娶唐高祖第三女平阳昭公主为妻。李渊起兵,柴绍任马军总管,率先陷阵。武德元年,随李世民征战,贞观元年,任左卫大将军,灭东突厥后,任镇军大将军,封谯国公。公元638年(贞观十二年),柴绍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不久去世。
十五、邳国公-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长孙兄妹的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隋朝时任开府。大业年间,隋炀帝出兵高丽,为避兵役逃往太原投靠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进攻长安时任先锋,生擒隋将屈突通,拜为左骁卫大将军。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与秦叔宝等人共同打击李建成的余党。李世民即位後,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但因多次贪污被弹劾,唐太宗不忍治他的罪,只是贬他的官,之后病故。贞观十三年追封为邳国公。
十六、郧国公-张亮
张亮(?-646年),郑州荥阳人(今河南郑州),早年以务农为业,后投靠瓦岗,隶属于徐世绩部下,随徐世绩降唐。在房玄龄的推荐下,担任李世民车骑将军。贞观年间,张亮任御史大夫、工部尚书,封郧国公,因善于治理而颇得信任,后揭发侯君集谋反,改任刑部尚书。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被告谋反,处斩于西市。
十七、陈国公-侯君集
侯君集(?-643年),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土桥镇侯家村)人,早期不学无术,而以勇武自称。后随李世民征战,立下战功,逐渐被李世民赏识,后与尉迟恭力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继位后,官至兵部尚书,封陈国公,他开始学习,参与选拔人才等。随李靖学习兵法,却诬告李靖有造反之心。贞观年间,随李靖讨平突厥,后又领大军灭高昌国。功勋卓著,开始居功自傲,因讨灭高昌时私取宝物而被下狱,得释后开始心生怨恨,先后劝大将张亮、太子李承乾谋反。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谋反之事受到牵连被唐太宗处死。
十八、郯国公-张公瑾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张原为王世充属下洧州长史,与刺史崔枢一同降唐,后在徐世绩等人的推荐下成为李世民的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担任行军副总管,随李靖平定东突厥,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封郯国公。
十九、鲁国公-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字义贞,济州东阿(今山东东平西南)人。隋末,程咬金先后入瓦岗军、投王世充、降唐。后随李世民破宋金刚,擒窦建德,封宿国公。玄武门之变的主将,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后改封鲁国公。麟德二年(665年)病亡,享年77岁。
二十、永兴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隋唐时期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入隋后,任秘书郎,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任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唐太宗贞观年间,封永兴公。虞世南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敬重。贞观十二年(638年)病亡,享年81岁。
二十一、邢国公-刘政会
刘政会(?-635年),滑州胙城(今河南省延津县胙城乡)人,北齐中书侍郎刘环隽之孙。大业年间为太原鹰扬府司马,后率兵投靠李渊,被派至太原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武德初年,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太原时被俘,忠心不屈,后获救。李世民继位后,历任刑部尚书,洪州都督等职,封邢国公。贞观九年(635年),病故。
二十二、莒国公-唐俭
唐俭(579年—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祖父唐邕为北齐大臣,其父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为世交。唐俭参与了李渊太原起兵。武德元年(618年),为中书侍郎。武德二年(619年),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礼部尚书,封莒国公,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年间,朝廷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于乱军之中逃生,后授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而贬官。显庆元年(656年)病故,享年78岁。
二十三、英国公-李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懋功二字的发音与茂公相同,小说,影视作品称他为徐茂公)。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少年随翟让起兵,瓦岗军首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后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封英国公,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句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重任,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句丽,终于将高句丽灭亡。为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元老,深得朝廷信任和敬重。灭高句丽后,次年病逝。
二十四、胡国公-秦琼
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李密,又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最后与程咬金等投靠李渊父子。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李世民继位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病亡,追封胡国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