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一部分人心中的鲁肃大概和“老实”、“窝囊”、“迂腐”牢牢挂钩,分量颇重却没什么存在感,就像电视剧《狄仁杰》里的曾泰一般,有你显得多余,没你不能凸显主角的光辉。

后来情况有点好转,越来越多的人承认了他的能力,但他依然是夹在瑜亮之中尴尬的存在。

但历史中鲁肃,却是一个有出色的政务和军事能力、有老道毒辣的战略眼光、性情豪爽、胆识过人的王佐之才。

等等,我想很多人都会怀疑,政务和军事能力我们承认了,战略眼光貌似是有个“江东版隆中对”,王佐之才也不算言过其实。但性情豪爽、胆识过人是怎么回事,和鲁肃沾边么?

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

三国乱世,鲁肃召集他的部署说:“呆在江北这里没啥前途,我想去江东发展,你们愿不愿意跟我一起去?”,300多人全部奉命追随。大部队走到一半,被当地骑兵赶上拦截,鲁肃跟他们说“你们都是大丈夫,明白事理,现在天下大乱,地方昏聩,你们把我们拦回去也不会有好处,放我们走也不会被惩罚,何必苦苦相逼?(诸葛亮即视感)”,又在地上插了一面盾牌,驱马走远回头拉弦,箭箭洞穿(太史慈黄忠即视感),那些骑兵们既被鲁肃的话说服,又自知不一定能拦得住,于是选择放行。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我瞬间就被子敬折服了,没有像酸儒们长篇大论喋喋不休,也没有像武夫们迷信拳头诉诸暴力。文武并驰,不卑不亢,这样的人要是窝囊平庸的和事佬,那天下就没谁敢自称是真正的好男儿大丈夫!

如果一个例子还不够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

如果一个跟你不太亲的朋友来找你,“嗨,哥们我有一项目绝对能赚大钱,就是现在缺少资金,你能不能帮我一下?”,就算你知道这个朋友是个人才,你会不会眼睛都不眨一下直接把一半家当无息给他?

曹公破走,肃即先还,权大请诸将迎肃。肃将入合拜,权起礼之,因谓曰:“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肃趋进曰:“未也。”

如果你在一世界五百强工作,有一天出差后回公司报道发现老总率领着全部高级员工都站在公司门口迎接你,老总笑眯眯的问:“小X啊,我这么给足你面子了吧”,你敢不敢说个不字?能不能说完不之后不仅不让老总生气,还拍了马屁讨了欢心?

“原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岛,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

《三国演义》无疑是伟大的文学巨著,老版三国也堪称经典的影视作品,但人物过于脸谱化,让很多历史爱好者(包括我)在刚刚接触三国时都抱着巨大的误解偏见,以至于进一步影响我们客观全面地看待这段历史,形成自己的见解认知。在想起鲁肃这个人物时,请务必把“老实巴交”、“窝囊平庸”这些印象甩掉,这些标签,真的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鲁肃家有钱有势,但绝不是兖州陈徐这样的读书士族,更像是李典这样的地方豪强。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鲁肃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锻炼出优秀的见识才干,又有着一种不仅仅居庙堂之上、还可以游历于江湖的豪放大气,天下大乱之时,不仅不经营家当,反而变卖资产、赈灾济民,结交义士,招募私兵,家里老一辈对其刮目相看,将其视为“败家玩意儿“,这些老一辈嗅不到天下倾变的征兆,也达不到乱世英雄的眼界,他们只知道鲁肃不好好持家,却不知道只有这样的”狂儿“在能在乱世一展抱负。

能让政见不同的周瑜逝前举荐,他的能力已经无需多言,单身赴会、把万人敌关羽说的无言以对,气魄也可见一般。但如果仅仅是性格豪壮、才干出色,那还远远不够,鲁肃极其现实,因为现实,所以从不屑于感性的理念,不会尝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以实际为唯一出发点,不给自己徒增困恼,显得及其潇洒。所以,凭借现有条件、根据君主喜好、实现利益最大化顺便一展自身抱负才是这家伙的作风,这样的人,天生就适合乱世。如果一个现实的乱世之能臣,还有着及其毒辣的战略眼光,那会多么让人不寒而栗。

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馀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孙权悄悄的问鲁肃:“汉室倾危,我想建立齐桓公那样的功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么”?,鲁肃回答:“别傻了,汉室没希望了,曹操也一时半会儿消灭不了,还是好好安顿江东,趁北方动荡无暇南顾的时候攻打刘表,占领长江以南的地区,建国称帝吧,当什么齐桓,要当就当高祖!”孙权:“这种事情偷偷知道就行了,干嘛还要说出来,不行,官方发言我还是要当汉臣”

不管孙权怎么嘴上说不,身体却诚实的告诉后人一切,这款江东版隆中对,基本就是孙吴日后的写照。这版隆中对,基本就是为不思进取的孙权和偏居一隅的江东士族量身定制的。

如果这么一个极其现实、眼光毒辣、能力出众的人,还有着把问题关键事情本质一眼看清一语道破的的天赋。

欲东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曹操大军来袭,孙权与大臣商量对策,主降派无非是说“曹操来势汹汹,胜算极小,要爱民”,主战派(包括诸葛亮周瑜)无非是说“曹军外强中干,可以战胜,不打不是好汉”,好像都很有道理的样子,听谁的?孙权找鲁肃寻求建议,鲁肃说:“别听那帮主降派瞎扯,主公你必须打!我鲁肃降曹,尚有可能高官厚禄飞黄腾达,主公你降曹死哪都不知道了”。孙权说:“他们都太让我失望了,哥们就你懂我!我能有你真是上天赏赐掉下个林妹妹”

能不能打赢、爱不爱民、英不英雄都不是重点!,如果降曹,就意味着孙权政治地位的丧失和政治生命的完结,这才是关键!张昭那帮人扯了半天,在鲁肃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面前黯然失色,可不可怕?

除了死的早,鲁肃唯一被官方诟病的地方,反而更增加了他的历史好感度。

鲁肃借荆州战略,是极为稳妥十分适合孙吴尿性的的,也是被孙权默许承认的,数年之后拿这个当人家的缺点,明摆的卸磨杀驴,十分不地道。这件事情只能凸显孙权的无耻,以及鲁肃真没什么好黑的居然只能拿优点黑。

东吴四英都是难得一见的人杰,周瑜与其相比,野心战略眼光可能胜之,但不现实,其理念和做派与孙权向左,死的莫名其妙;吕蒙够现实,简直已经是亦步亦趋,但也只是将帅之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鲁肃所设定的大方向下,即便是与刘备翻脸,也只是孙权部分修正了鲁肃的理念,由于刘备发展太快,所以从”联刘抗曹“转变为”先扼刘自保、再联刘抗曹“,陆逊所在的时代,已经没有提出新战略的空间,受限于他士族的身份和不算高的政治智商,死的最为屈辱最让人痛心。

这么一看,罗贯中把鲁肃写成一个窝囊废,估计也是实在受不了历史这个近乎变态的存在,在小说中找点平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