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在位27年,这期间正是秦国崛起之时。从车裂商鞅却仍延续商鞅变法,到重用张仪实施连横,再到后来打通中原通道,夺取魏国领地,最后攻占巴蜀,占领汉中要地,这是秦国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这一时期,秦国战略从国内的改革变法转向对外扩张,领土面积在这一时期扩大了数倍,面关中之地与巴蜀之地不但有天府之国之称,更是秦国一统天下的两个重要根据地,这为秦国之后的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惠文王死后,秦国崛起之路并没有因此止步。依照秦惠文王遗嘱,太子即位,是为秦武王。秦武王,名荡,秦惠文王之子。荡这个名字,寄予了秦惠文王对儿子的期望,更是秦国历代君主的期望,那就是称霸中原,荡平天下,只是不知道秦武王能否担负起秦国祖祖辈辈的期望。

秦武王即位时仅有十八岁,放到现在,这个年纪仍旧是个孩子贪玩的年纪,但是秦武王已经担负起一个诸侯国一统天下的重担。秦武王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三岁,虽然嬴荡在位仅仅四年时间,但是却在史书上留下了不少的印迹,死后谥号“武”,被后人称为“秦武王”。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历史上死后谥号“武”名气比较大的有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等,赢荡被称为“秦武王”可见其在位期间功绩不凡。

《逸周书·谥法解》中关于谥号“武”的含义解释:1.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2.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3.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4.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5.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即位之初,面临内忧外患,联越制楚,拉拢齐韩,施压魏国

秦武王即位之初,面临内忧外患,他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周围国家关系,为秦国的发展争取了足够的时间。

首先是联越制楚,越国使者来到秦国以后,秦武王将其视为上宾,并亲自接见,越国虽大,但远不及秦国,越国使臣能得到如此待遇,可见秦武王的重视程度之大。秦武王与越国使者大谈天下形势,再叙秦国与越国旧情,最后秦武王提出结盟共攻楚国的提议,此提议一出,便得到了越国使者的赞同,最后,越国与秦国达成共识,共同夹击楚国。

楚国的危机解除,韩国、魏国虎视眈眈,妄图趁秦国新君初立,政局变动之时攻打秦国。对于这一危机,秦国将如何化解关系重大。秦武王首先与齐国搞好关系,对齐国处处拉拢,其实自从齐楚同盟破裂以后,齐国已经逐渐倾向于秦国。在与齐国搞好关系的同时,秦武王还让叔父樗里疾接待韩国使者。

至于为什么让樗里疾接待韩国使者,这里面大有文章。樗里疾是秦惠文王的异母胞弟,他的母亲是韩国人,因为这层关系,樗里疾承担起再叙秦、韩之好,拉近与韩国的关系的作用对付魏国,秦武王拉拢齐国共同向其施压,如此一来,魏国也不敢轻举妄动了,秦武王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政策,终于稳住了周边各国。

当然,这些只是缓兵之策,并不能在根本上杜绝外患,但在秦国新君初立之时,处理好周边各国的关系,为秦国稳定国内局势争取了足够的时间。秦武王是个忠实的尚武主义者,此人威猛雄壮,史称有神力,这是秦武王非常值得炫耀的绝技,但是具有戏剧化的是,秦武王也正是丧命于此,这真是应了那句福祸相依的古训。

秦武王嬴荡举鼎而亡

占据中原,取代周王朝,建立一统天下的大业一直是秦国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秦武王首先瞄准了宜阳。宜阳是韩国的战略军事要地,同时也是周王朝的都城洛阳的门户,得宜阳,便能够同时威胁韩国与周天子,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其实,在秦惠文王时期,当时的谋臣张仪就曾经提到过往东攻打宜阳的战略,只是当时正赶上巴蜀相争,秦惠文王权衡利弊,便将主要力量放在攻打巴蜀上,张仪的策略并没有得到重视。随着形势的发展,秦国占据了巴蜀,稳固了战略后方,这为秦国往东发展势力莫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秦武王年纪虽小,抱负却甚大,这天,他召集群臣,商讨下一步的战略方向问题,秦武王对群臣道:“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三川是韩国一地名,指宜阳。秦武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想要攻打三川,取代周王室,若是当真能够如愿,那么我死了也算是值了。最后秦武王采用甘茂的计策“请之魏,约伐韩”,二人在息壤签订盟约史称“息壤之盟”。利益之下魏王愿意与秦国结盟共同攻打韩国。

经历了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从商鞅变法到打击六国合纵,秦国在秦惠文王时期,已经稳居战国七雄之首,而新即位的秦武王也是一个满怀抱负的少年君主。曾说:“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可见他想要称霸天下的野心,但是正在朝这个伟大的目标前进的时候,一个逞能却断送了秦武王的年轻生命,可以说的他的死充满了戏剧性。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

—《史记·秦本纪》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商代,鼎成为象征身份尊卑的标志,唯有天子才能用九鼎,所以这一时期,鼎已经演化成了权力的象征。

汤灭夏朝建立商朝以后,便将九鼎迁到商都,《左传》有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后盘庚迁都到股,九鼎也跟随而至,到了周朝,九鼎依旧被视为圣物、安放在太庙之中。"正如墨子说的:“夏后氏失之,股人受之;股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股、周之夏商周三代,九鼎也代代相传,成为象征国家权力的传国之宝,谁拥有九鼎,谁就拥有天下至尊。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周王室日益衰微、而对于九鼎的企及仍旧是各个诸候国的最终目标。此后“问鼎”一词使成了争权夺利的代名词。

秦武王当然也不例外。武王攻占宜阳后,去洛阳拜见周天子,秦武王与随从任鄙、孟贲二人来到太庙,见那九个大鼎在大殿中依次排开,甚是壮观。作为古代大力士爱好者的武王,忍不住要试试举起举起这个鼎,结果被鼎砸的脚上,最后失血过气绝身亡。秦武王举鼎,一方面是为了表明秦国有问“鼎”中原的实力政治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好武想试一试,结果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贾谊:“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司马迁:“武王有力好戏。”

秦武王虽然在位仅仅四年,但是他的功绩在历代秦国君主中也是非常优秀的,因此死后谥号“武”,史称“秦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