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平氏(今河南桐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生前作战勇猛,战功赫赫,深得刘备赏识,诸葛亮死后,在权力争夺战中失败,被马岱于汉中追杀,夷三族。

魏延的军事才能

魏延追随刘备入蜀作战,统军平定广汉郡;建安十九年(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成都;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镇守汉中;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领军队大破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的大军;练兵有方,勇猛过人;北伐时向诸葛亮进献奇计,就是后来争议很大的子午谷奇谋,一旦成功,蜀汉有可能逆天改命。

魏延的性

胆略过人,极端自信,接掌汉中太守后对刘备说:“如果曹操以全国兵力亲自来进攻汉中,就让我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是派别的武将带领十万之众来进犯,请让我为大王消灭他们。”;孤芳自赏,自比韩信,敢于冒险,在诸葛亮多次否定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之后,常说诸葛亮胆子太小,感叹自己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全部军事才华,而且多次提子午谷奇袭这件事就是对蜀汉掌控者诸葛亮的挑衅;恃才傲物,估计内心只服刘备一人,不善交际,文臣武将都对魏延敬而远之;只有同事,没有朋友。

刘备的赏识

魏延开始没有关系没有后台,只能靠自己争先恐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以刘备的识人之明,自然不会遗漏掉魏延,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蜀汉震惊。刘备称帝后,又晋升魏延为镇北将军。可以说刘备对魏延的知遇之恩,魏延会永远记在心里,要说魏延会反叛,不合情理。

魏延得罪杨仪

二人互不买账,势如水火,诸葛亮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对他们不能友好相处感到难过,但又不忍心偏废任何一方,和稀泥后患无穷呀。诸葛亮生前认为杨仪性情急躁气量狭小,所以诸葛亮更属意蒋琬作为自己的继任者,而且从后面杨仪的所作所为也得到了验证,杨仪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个人得失,什么国家大局都不重要,一旦有机会的时候诛杀蜀国良将魏延也是意料之中。而当时魏延、杨仪内心都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的最佳替代者,所以诸葛亮死后一场权力争夺战在所难免。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推崇之情,刻画出一个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的人物形象。诸葛亮生前一直认为魏延有反骨,自己死后,担心无人能节制魏延,留下锦囊妙计,在魏延不服从命令,试图反叛之际,诱使魏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大喊“谁敢杀我”,身边马岱乘其不备,斩掉魏延头颅。关于这种魏延反叛,诸葛亮授意处死魏延的说法,缺乏史料记载证实,只是作者的艺术加工,纯属虚构,结果却是让魏延的反叛形象深入人心。

据《魏略》记载,诸葛亮临终之际,将军队重任托付给了魏延,魏延的死对头杨仪害怕一旦魏延掌权,自己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因而散步谣言,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叛国,杨仪拉拢王平、姜维、马岱、费祎进攻魏延,阻止魏延统领全军,魏延本无意反叛,没有选择作战,而是退走汉中,被杨仪等人追杀斩首。这种说法,更多是曹魏史书创作者的道听途说,诸葛亮临终绝对不会把兵权托付给魏延。

很多人这样评价:诸葛一生唯谨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太过悬危。诸葛亮的谨小慎微,是其个人性格,也是其成功的原因,更是形势使然。当一个人一无所有时,你可能甘冒奇险,随时准备拼命。而当你功成名就时,你是否还愿意冒险,还敢冒险。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将重任全部担在自己肩上,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魏延喜欢冒险。

诸葛亮临终遗言嘱咐不要再进攻魏国了,因为他已经看不到希望,曹魏国力的雄厚不可撼动,这种时候蜀汉更应该是自保,而不是冒险进攻曹魏,所以诸葛亮临终不会把兵权托付给心比天高极度渴望建不世之功的魏延手里的,魏延冒险一旦失败,蜀汉就是灭顶之灾。但是诸葛亮也不会下令诛杀魏延,魏延毕竟是先主赏识的名将,作战方面的才华还是有目共睹的,而事实上诸葛亮也在一直重用魏延,魏延被晋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钺,进封南郑侯。

陈寿所作《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病危时,秘密与杨仪、费祎、姜维安排退军计划,命令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大军仍旧按计划撤退,不用管魏延了。陈寿作为蜀汉亡国之臣进入曹魏,关于蜀汉的记载都是亲历者,这种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魏延最终还真是不想服从命令,也可能是诸葛亮临终会议没有通知魏延刺激到了他强烈的自尊心,说道:“丞相虽然去世,还有我呢。府内官员亲属可以回去安葬,我还要率军进攻敌人,怎么能因为一个人而让国家大事荒废呢,而且我是什么人呢,怎么能听从杨仪的命令,做断后的将领呢?”表明了魏延自视甚高,此时小马乍行嫌路窄雏鹰展翅恨天低,是时候勇挑重担,建功立业了,真是有些等不及要大展拳脚了;也说明了魏延心里根本不认可诸葛亮,觉得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没有把诸葛亮的死当回事,诸葛亮的影响力也被低估,智商还是堪忧呀,也为失败埋下了种子。

魏延不服从命令,让他听从死对头杨仪的命令比杀了他还难受,前线试图夺取兵权,操之过急,师出无名,再加上平时没有朋友,关键时刻没人和他站在一起,被王平怒斥:“丞相去世,尸骨未寒,你就敢如此造次吗?”,魏延理亏导致众叛亲离,魏延同儿子逃奔汉中,杨仪不依不饶,派马岱将其斩杀,诛杀三族。

魏延被杨仪冠以反叛之命,后人推测魏延的本意,魏延没有往北投降曹魏,而是选择了往南返回蜀汉,只是想杀掉杨仪等人,希望众将支持自己接替诸葛亮的位置,而并非是反叛,如果魏延想反叛他的机会是很多的。而魏延被杀以后,杨仪脚踩魏延首级,侮辱道:“庸奴,还能干坏事吗?”,这要是被先主刘备知道,是要跳出来打他耳光的。

魏延之死固然是因为他不服从命令,根源还在于魏延性格高傲、目中无人,有军事才华,但不懂政治,处理问题的方式太过激进。蜀汉的这次内耗,魏延被杀,蜀汉失去了一代军事天才,自毁长城,也毁灭了蜀汉创造奇迹的可能性,让蜀汉的粉丝们无不黯然神伤,扼腕叹息。

总之魏延是一个忠心耿耿,性格有缺陷,军事才华出类拔萃的一代名将。

魏延之死,小编认为最主要的矛盾在于他和诸葛亮,魏延想要冒险进攻魏国,不惧灭顶之灾,因为他一无所有,成败在此一举,成功了名扬天下,从此被历史铭记,失败了,是蜀国的灭亡,一个国家的覆灭。明眼人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命运当然比个人命运更重要,所以在当时魏延的做法是不合时局的。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更是不满敌人杨仪的领导,后来被杨仪所杀也是必然的。既然无法触摸理想,那么身死留名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