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朝发生的土木堡之战有多惨?

封建帝国,战争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或是为了开疆扩土,或是为了保卫边疆。而做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一般都是坐镇后方,指点江山。战争的胜利,更多取决于将领的本事。

但是在历史长河之中,却有着许多的皇帝会选择御驾亲征,亲自上阵杀敌。汉高祖刘邦是第一位御驾亲征平定天下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也都曾经御驾亲征,而且还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皇帝御驾亲征却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因为皇帝是一个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如果在战场上出现什么问题,那将会影响到整国家政局的稳定。

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就有着这样一次皇帝御驾亲征,反而兵败被俘,险些造成明朝分裂灭亡的事情。那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正统元年(1435年),朱祁镇继位,史称明英宗。继位之时的明英宗,只有9岁,所以当时的朝政一直由张太后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来掌控着。

因为三杨与张太后治国有方,明朝展示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奈何好近不长,正统五年、八年、九年、十一年,三杨与张太后相继离世。一直以来被明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兴风作浪。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朝政已基本由王振把持。

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刺太师也先派遣使者向明朝中央进贡,以换取奖赏。原本只来了2000人的队伍,却被他说成有3000人,要求朝廷多给些赏赐。

但是当时的宦官王振却不同意,因为瓦刺的人忘记像往年一样,贿赂王振。,所以王振只同意按实际人数给予赏赐。而且还要惩罚瓦刺虚报之罪,把收购马的价格压下去了五分之四。

消息传回瓦刺,也先以此为由制造争端,挑衅明朝。同年七月,瓦刺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其中也先亲率一路大军进攻大同。当时的北方,边防虚弱,所以对于瓦刺来势汹汹的进攻,一时之间无法应对,战事节节败退。守边将领不得不向朝廷求援。

求援消息一回,使得朝野震惊,众人都十分的紧张,于是连忙商量对策。最后,朝廷决定派驸马井源带兵出战。井源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解了众多大臣的紧张情绪。众人都期盼着驸马能一举击退瓦刺,得胜归来。

就在井源出发后的第二天,皇宫中传来了一个令群臣更加无法想象的消息:

皇帝要御驾亲征!

原来,这一切都是王振在作祟。王振认为瓦刺的进犯,是自己争取战功的好机会。只要自己能够带兵打败瓦刺,那么自己的声望权利将会更进一步。

但是王振自身没有半点军事经验,请求出征肯定是不会被应允的。这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说服皇帝御驾亲征,然后自己借皇帝的手指挥战斗。

于是王振怂恿明英宗,说只要瓦刺听见皇帝亲征,就会被吓跑了的。明英宗的亲征,必然是大胜而归,名留青史。明英宗被王振的话打动了,在没有跟内阁大臣商量的情况下,做出亲征的决定,而且宣布两天后出发。

强行出征,战场未至,军心已散

明英总的旨意宣布之后,遭到了所有大臣的一致反对。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群臣上疏劝阻明英宗,希望他能够改变主意。但是明英宗的心,早已飞向了战场,一心想着建功立业,对于群臣的劝谏是一概不理,执意要亲征。

两天之后,明英宗率领50万军队,从京城出发,奔赴战场。虽然对外号称有50万人,但是实际只有20万,而且还是临时召集,粮草装备都并不齐备。随军出发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100多名官员。随行的官员虽多,但是明英宗却不允许他们插手管理,军队的所有指挥权全部都交给了王振。

由于亲征军队的准备不足,部队出发不久,就开始出现了粮草不足,士兵饿死的现象。再加上连日的大雨,惹得士气低落。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见到部队还未到大同,就已经军心涣散,于是再次请求明英宗返回。王振听到劝谏,十分震怒,用他手中的权利,处罚两位尚书在草地中跪着,一直到天黑才准起来。大军在王振的逼迫下,继续前行。

8月1日,亲征军队顺利进入大同。也先的部队看到大军进城,立刻就撤退了。明英宗和王振看到也先撤退,以为他是听到了皇帝亲征,害怕了。于是王振下令军队继续北上,追击也先。两位尚书感觉军队一路都未与瓦刺交锋,恐是也先的圈套,再次提醒王振不要追击,以免陷入埋伏,王振依然不听。

军队追击到了一日,已经深入北方之后,王振才从自己的同党、镇守大同的宦官听说了之前大同战场的溃败,这才害怕了起来,下令撤军。亲征军队未与瓦刺交战,就仓皇撤退,这让军纪更加涣散,在撤退的过程中,不断的有士兵趁机逃跑。

土木堡之变,宦官误军

亲征军后撤,没有踏进也先的陷阱中,按理来说后面并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但是真正的损失,却是从撤军开始的,而这一切,全部归功于王振的“迷之操作”。

王振原本想让军队撤退到紫荆关,再从紫荆关返回京城。因为从紫荆关返回,会经过王振的家乡蔚州,这样他可以在家乡百姓面前展示自己的威风。但是在大军前进了40里之后,王振有觉得大军经过家乡时,会破坏家乡的田地,于是王振不顾众人的反对,让军队改道更远的宣府。

明军的迂回前进,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等明军到宣府时,也先已经追了上来。明英宗连忙派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断后,然后又派了成国公朱勇率领三万骑兵去祖籍。奈何双方实力悬殊,几位将军虽然奋勇抗争,但是最终还是全军覆没。

在朱庸阻击也先军队时,王振抓紧时间组织军队撤退。很快,军队就撤到了土木堡,这里离怀来城只有20里路。随行的其他官员,都主张继续前进,进入怀来城中驻扎。但是王振考虑到自己装着自己搜刮来的财宝的负重车还没到,会损失掉那些钱财。于是不顾王振军队和明英宗的安危,下令驻扎在土木堡,第二天再出发。

战场上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就这样,明英宗失去了逃生的机会,被瓦刺军队包围。

也先在围困土木堡多日后,派人说要找王振商量何谈事宜。王振听此消息,喜出望外,连忙出城谈判。在答应了也先许多的条件之后,王振返回城内,等待也先撤军。没过多久,包围南面的部队果然撤退了。王振认为这是也先信守承诺,于是命令军队出城。本已是军心涣散的部队,看到有生还的希望,连忙出逃,根本没有任何队形可言。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和谈只是也先为了引诱明军出城,而使用的计谋。也先自己也没有想到,王振会这么容易的就上当了。王振在土木堡的追逃中,被瓦刺军一锤打死。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沦为了阶下囚,被也先当成了与明朝政府交换的利益的筹码。20万大军被击溃,随军出行的100多位文臣武将几乎战死沙场,明英宗时期的中坚力量可以说是损失殆尽。

土木堡之变的影响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自开国以来,中央军第一次失败。这次的失败,将朱棣留下的精锐部队全部损失殆尽。后来瓦刺率部进攻到北平城外,差点攻破京都。幸好有于谦的指挥和各地勤王队伍的及时赶到,才迫使瓦刺军队撤军,避免了明朝的灭顶之灾。由于精锐的损失殆尽,明朝的边防政策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明长城的繁荣,也自此开始。

除了军事上的衰弱,在政治上,土木堡之变也影响甚大。开国武将士族和靖难功臣集团在此战中损失殆尽,往后的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去对抗文臣集团。这就是为什么往后的文臣和宦官斗争如此激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