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历史上的海瑞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在《嘉靖王朝1566》里有这么一个桥段:身为县令的海瑞跟巡抚赵贞吉严厉要求彻查江南织造坊贪污案时,赵贞吉并未允许,被海瑞纠缠时,反而说了这么一句话,你这是大忠似奸啊。把正在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的海瑞驳的哑口无言,只能转而煽情的痛诉自己身上发生的痛苦往事。

鬼谷阿信特意查了下《明史》,海瑞这个人,大体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来自百姓,把海瑞称为海青天,并且歌功颂德,传颂海瑞斗严嵩的故事(实际上海瑞并没有斗过严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海瑞是一个为民请命不惜大义赴死的清官。而持另一种态度的却是熟读史书的专家们,在他们眼中的海瑞是呆板,固执、呆板、不近人情,甚至有专家认为海瑞的行为是以忠心之名而扬名青史。纵观明朝历史,为了名声而赴死的言官们不在少数。

海瑞的一生着实精彩,他能在一群超强智商的皇帝和大臣之间行走,还得了个善终,名垂青史。可见上面的两种说法都是有问题的。民间用故事夸大,专家用史书遐想,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海瑞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看似清晰,实则模糊。至于海瑞到底是清官还是伪清官,我们不做讨论,这是历史学家和编剧们的事情。这个故事让鬼谷阿信思考的是:1、故事里的海瑞为什么会被问的哑口无声,2、到底什么才是忠?

说这两个话题之前,先要说一个纵横家的名词:名实。这个词明显是从名家那里学来的,但与名家却又略有不同。举个栗子:海瑞到底是不是清官,谁说的算?其实不是老百姓也不是专家,而是在于海瑞的言行举止是否名符其实。符合就是真,不符合就是伪。所以纵横家们认为是用名来衡量实,用实来论证名,这就叫治。

可惜的是,百姓口中的清官海瑞与史书上的海瑞与真实的海瑞其实纵然后世再如何考证,最多只能无限接近,却不能还原真相。如果你打算纵横家们考据史实,你就错了,纵横家们习惯的引经据典,把人忽悠瘸了,他们为了目的而模糊真相。这种手段是纵横家的原创?不是,这其实是惠施和公孙龙子的拿手绝活。好了,回到刚才的问题上。

1、为什么海瑞会被驳的哑口无言?

故事里当海瑞请求赵贞吉彻查江南织造坊贪污犯时,而赵贞吉却转手把江南织造坊的低价卖给了商人,说是为戚继光抗倭筹集军饷。但就事论事海瑞的要求彻查贪墨合情合理。有贪官当然要审理,这是海瑞的逻辑。而变卖贪官家财凑集军饷,打击外患才是大事,事有轻重缓急这是赵贞吉的逻辑。此时二者是辩论关系,正方海瑞无疑占理,但赵贞吉却用轻重缓急来应付海瑞,海瑞并不上当,最后赵贞吉无法可施说了这么一句,你这是大忠似奸啊。

结果呢?海瑞沉默了,自顾自的抒情了良久。很显然海瑞辩论失败了,没有被逻辑、正义和口才打败,却被一句大忠似奸给打败了,为什么?

很简单,海瑞无法证明并且让他人认可自己的忠心。彼时彼刻,对于海瑞这样的忠臣,最大的软肋就是怕被人说是大忠似奸。这样的清流,对爱惜羽毛已经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相比之下戚继光和张居正只能被称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理由是因为他们的道德上存在某些问题。而对于以道德第一性的中国,当然是没办法接受和理解他们的苦心的。因为道德是第一性的,所以品德成了衡量一个人的主要因素,海瑞占着道德高地,所以他的软肋也是道德。那么赵贞吉用了什么法子?有这么一句话“静言者,反而干胜”,巧诈之言,因为善于颠倒黑白而占得先机。自己存在不足,却用他人的弱点来诬陷他人,海瑞是个清官,他的弱点恰巧就是这个“清”字。

2、到底什么是忠心?

鬼谷子说,计谋不两忠,所以对立双方,只能忠心一个。忠心甲,则忤逆乙。所以在纵横家的眼里忠心只是相对的,比如姜尚在商朝末年,背离纣王,投靠周文王。不管儒家如何为姜尚辩白,但背叛就是背叛,假设文王之乱被纣王平叛了,那么姜尚还能得到后代的褒扬吗?我看未必。只能说姜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投靠了合适的人,这背后并不能用忠心来衡量,然而是谋略,所以姜尚也被称为谋圣。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也不是没有道理。

那么海瑞到底是忠是奸呢?赵贞吉说海瑞大忠似奸的言下之意是,海瑞打着道德的幌子,表面上忠心皇帝,忠心百姓,其实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忠心美名。话已至此,海瑞岂能不怕?所谓清者自清的话也是多说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