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无数风流人物,天之骄子,他们或叱咤风云,或诗画江山,留下不朽的篇章。而在他们其中,有一个人的地位是超然的,他集政治家、诗人于一身,最后以无尽爱国之情投江自杀。

可他的自杀却并不受当时百姓的待见和国君的理解,无数人对其指责谩骂,例如东汉著名文学家班固说他"只能夸口,言过其实";西汉辞赋家杨雄说他"为人浮躁",最后导致玉碎国亡。数百年后,天下早已换了君主,当地百姓将原本的"日期崇拜"和"自然崇拜"附会到其身上,创造出了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以人为主的节日—端午。而随后各朝君主对其进行祭奠,加封,建古祠,修宗庙,逐成为天下一人,名声显赫。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世纪初无数中外顶级学者前后发表两次"否定说",对屈原的生卒年岁、履历官职进行考证和质疑,其许多著作也被证实为后人所作,由此引发了学术界的大争论。不过还好,此次学术争论并没有影响民间对其的爱戴,他依旧是那个超然于一切的历史人物—屈原。一个充满着谜团和争议,又同时拥有巨大声望的人物,而今天我们就试着抽丝剥茧,来看看屈原作为爱国的符号,是如何纵横两千年的。

关于楚怀王怎么死的

屈原,很多人以为屈原那一定姓屈了,实际上屈原姓芈,是为楚国的国姓。公元前340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为楚武王之后,所以屈原也算是标准的"皇亲国戚"了。出生皇室,在那个时代自然拥有了出相入仕的资格,公元前320年楚怀王任其为左徒,屈原进入楚国政治核心。

在屈原的身份上,最显目的自然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和"辞赋之祖",但是这两个耀眼的光芒却掩盖了他另一项技能,那就是改革家。根据历史记载,虽然楚怀王在位期间楚国国力进入鼎盛时期,但是此时周天子已经毫无威望,楚国意识到自己和秦国之间必定是鱼死网破的结局。于是楚怀王任命屈原、上官大夫、唐昧、田忌等人开始改革。

但由于改革触及楚国原贵族的利益,公元前314年楚怀王改革失败,屈原被罢黜左徒之官,流放到汉北地区,同时秦相张仪设计破坏楚齐联盟,致使楚怀王两伐秦国大败,史称"丹阳之战"。接着蓝田之战楚国又是大败,楚怀王只能再度启用屈原,令其出使齐国。

实际上屈原的政治诉求一直以来都是联齐抗秦,他还劝楚怀王杀了张仪,但是楚怀王犹豫不决,却更偏向秦国,因此秦楚联合后公元前304年屈原又遭到了流放。结果公元前301年先是齐国联合韩魏大败楚国,秦国也出兵楚国,掠走十五城,致使楚国国力一落千丈,彻底走向败落。

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以楚国八座城池做要挟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 楚怀王欣然赴约,却不想就此被秦国软禁,3年后在咸阳抑郁而终。屈原悔恨楚怀王不听自己劝谏,逐离开楚国政治中心,又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将白起攻下国灭眼前之际,无限绝望的屈原逐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自尽身亡。

虽说相对于屈原的忠心,楚怀王在他描述中就是一个听信谗言,目光短浅的君主,但实际上楚怀王熊槐是楚国极为有作为的君主,"联齐吞越"使得楚国一度成为战国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面对商鞅变法成功的秦国,改革失败的楚国显然面临着许多根本上的问题,逐渐在和秦国的争锋中落后。但这并不妨碍楚怀王在楚国百姓心中备受爱戴,《史记》记载楚怀王客死秦国时:

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而相对于楚怀王的被楚人所怜,这个时候投江自杀的屈原却根本没有出现在任何先秦时期的典籍以及考古中。是的,在通俗的说法中,屈原死后,百姓为求纪念,护其尸身,做粽子沉江,然而该文献最早的出处却是南梁时期文学家吴钧《续齐偕记》中,此时距离屈原去世已经足足700多年了。不管是历史学家还是考古学家,都从未在任何先秦以前的资料上看到"屈原"二字。而最早关于屈原具体的记载,则是屈原去世150年后,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篇了。

换句话说,汉之前的屈原几近是空白。我们并不在知道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到底纪不纪念他,也不知道他去世当时世人评价几何。以致于关于这点上,屈原最为著名的著作《离骚》和《九歌》到底是不是屈原所作,还是后世文人所著,都引起了不少人的争论。其中民国初年经学大师廖季平和胡适就持屈原实际为汉后之人的说法,而闻一多和郭沫诺虽然认同屈原有些著作为后世文人所作,却一致认同为战国中后期楚人。

当然了,以上是专业学者之间的争论,我们只做了解之用。总之,屈原的声名鹊起,特别是其爱国之心,还是在汉代之后才得以显现,例如东汉文学家王逸评价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评其"惊才风逸,壮志烟高",算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随着屈原在官方的评价升高,纪念屈原的风俗最早在其家乡楚地流行,甚至楚地已经多处出现了专门纪念屈原的祠堂和寺庙。《后汉书》就记载,"永康元年(公元167年)……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江西通志》中更为具体:

三闾大夫庙在高安县东金沙台吗,祀楚屈原,汉长沙王子拾封建成候,后免爵,徒家台上,立庙祀之。

虽然从汉代到两晋南北朝,屈原已经声名显赫不像先秦时期一样根本连名字都没有,但是真正把纪念屈原推向全国,还是唐王朝。《渊鉴类涵》记载,天佑二年(公元906年),唐昭宗李晔封三闾大夫屈原为昭灵候。

这是屈原第一次被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进封,起步就是"侯爷",可谓不低。当然,此时正值唐朝末年,身为唐皇的李晔不仅在宫内受制于宦官,在宫外也处处被军阀李茂贞和朱温所限制。虽然李晔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励精图治,使得奄奄一息的大唐获得机会,但由于中央军极大折损,只能眼睁睁看着朱温成为中原霸主。

换句话说,此时封屈原为昭灵候,以宣扬其爱国之心显然是李晔有意为之。

自唐朝之后,宋神宗元丰六年,赵顼又封屈原为忠洁候,同时追授清烈公,所以到了元朝,屈原的封号就被合为—忠洁清烈公。到了明朝之后,朱明皇室则取消了屈原的全部人间封号,直接将其称为—"三闾大夫屈平氏之神",并号令天下每年五月五日为屈原祭奠之日。

到这里,我们整篇文章就结束了。很显然屈原从一个先秦根本没有任何记载的人到汉以后开始家喻户晓,一直到唐朝封候,明朝封神,纪念屈原也逐从楚地一地的风俗变成全国性风俗,正是我们当代端午节的雏形。这不仅仅只是屈原的精神可贵,更因为它是主旋律,是正能量,是所有人都该学习的榜样。

到了清朝,虽然清皇室没有再对其进行册封,但此时纪念屈原的祠堂寺庙已经遍布全国,屈原也正式成为了端午节的文化符号之一,人们纷纷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