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公元982年(北宋太平兴国7年),西北党项部落首领李继迁对外诈称乳母亡故,借着外出下葬的机会率领麾下部族突然叛逃,自此之后北宋王朝在西北一线便多了一个心腹大患。李继迁此人也开始了他不屈不挠的反宋创业之路!

一、李继迁频频出击,北宋朝廷却安于现状

李继迁的叛逃在北宋朝廷的眼中或许仅仅只是边境少数民族首领众多叛逃者之一,但是这个李继迁却和其他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从举旗反宋开始便立下决心,一定要在西北这片土地上为党项族人打下一片大大的生存空间。

接下来从公元983年开始,李继迁开始频频出击。在葭芦川,李继迁所部被使田钦祚与袁继忠率领的宋军击败;万井口,李继迁所部再次被宋军击败;在宥州,李继迁又一次被李询所率领的宋军击败;浊轮川,李继迁再一次失败……

一连串的失败让李继迁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就连自己的母亲和妻子都被宋朝的军队所俘获。但是,这一切却并没有消磨掉李继迁心中的壮志,他一次又一次从失败中重新站了起来,渐渐的竟是成为了党项一族反抗宋朝的旗帜性人物。而他麾下的党项族人人数越来越多,部族的规模却是越打越大!

在另一方面,北宋此刻却并没有意识到正在西北逐渐酝酿的危险。宋太宗赵光义自高粱河兵败之后,几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应付北方强大的辽国上。他对于西北方面能够屡次挫败李继迁的侵袭非常满意,保持现状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李继迁依辽附宋羽翼渐丰,灵州城下北宋遭遇重挫

一是夹缝之中求生存。李继迁采取了极为灵活的外交策略:一方面向辽国示好,表示自己愿意从西北方向牵制宋朝的力量,同时迎娶辽国公主并向辽国朝贡。另一方面,李继迁又遣使前往宋朝,表达自己的归附之意,并表示愿意接受宋朝的册封。正是这样左右逢源的策略,使得李继迁在宋辽两个大国的夹缝之间获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继迁的党项部族得到了不断的壮大。

二是蚕食银、夏二州。在宋辽两国之间,李继迁非常敏锐的判断出:宋朝虽然看似强大,但是在浮华背后却存在着虚弱的本质。所以他实际上还是把矛头对准了宋朝。他采取的是“温水煮蛙”的策略,派遣部队不断向宋朝边境发动侵袭蚕食宋朝领土,先后夺取了银州和夏州,借此逐渐在西北站稳脚跟。而每当李继迁获取一定实际利益之后,他又会立刻向宋朝求和,及时抽身而退避免遭到宋朝的报复。

三是夺取灵州,其势已成。当李继迁的对宋蚕食策略取得一系列成果之后,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西北重镇灵州。在此期间,李继迁先后两次出兵围困灵州,其目的在于调动宋军有生力量来援,从而伺机予以宋军重创。而宋朝方面则因为灵州距离宋朝后方较远,各种补给保障困难,而对灵州产生了“守”和“弃”两种意见的争执。正是在这种争执当中,李继迁步步紧逼,最终导致灵州局势难以挽回而落入党项人之手。

三、多种原因导致宋朝对李继迁步步退让

李继迁在西北逐渐尾大不掉,固然有其自身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主观原因,但是北宋朝廷对于其采取步步退让的绥靖政策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北宋会始终对李继迁保持一种克制忍让的态度呢?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北宋正处于皇位更替期。从宋太宗赵光义到宋真宗赵恒,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最高权力的更替首先要做的便是保持稳定。稳定的另一层含义便是一切保持现状,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皇权的变更自然牵扯到后续一系列的重要人事变动,以及相关的其他政治安排,这样的情况之下北宋的整体精力就必然放在稳定内部秩序上,而无暇顾及西北局势的变化。

二是继位的宋真宗驾驭局势的能力有欠缺。李继迁活动时期,当时宋真宗继位不久,其政治经验较之老辣的太宗皇帝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这里举一个明显的例子:真宗继位之后,李继迁向宋朝求和,表示愿意称臣永守祖先基业。宋真宗竟然在朝中几位“腐儒”的怂恿下将党项人聚居的银、绥 等五州之地尽数交给了李继迁。如此幼稚的举动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也大感惋惜!

三是北宋整体战略转入全面防守。北宋真正的敌人还是辽国!自高粱河等一系列战役接连惨败于辽国之后,北宋上下均有一种对辽国畏敌如虎的心态。正是在这样的心态驱使下,朝廷的整体对外方针逐渐由积极进取转为消极防御,一味的想要依托坚城防御来限制游牧民族的骑兵,而不敢开展积极主动的进攻战。这就使得在李继迁逐步做大的过程中,我们多是见到北宋被动应付,而极少能够看到北宋有主动出兵打压对方的举措。

四、西夏国的建立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继迁能够在北宋和辽国的夹缝中发展壮大,最终在西北为党项族群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生存空间,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在为北宋坐视李继迁做大的消极政策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禁要为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等一系党项族人的顽强、坚韧而赞叹,正是因为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使得党项族立国西夏,成为与北宋、辽国鼎足而立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