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西夏国是怎么建立的?

对于西夏政权,我们了解的并不多。西夏政权由党项人建立,党项作为游牧民族,一般认为他们早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

实际上,西夏政权范围很大一部分以黄土高原为主,那么,党项人为什么会从青藏高原迁到黄土高原呢?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来谈一谈党项人早期颠沛流离的历史。

公元4世纪,鲜卑人从大兴安岭迁徙至党项人的居住地,建立了土谷浑王国。鲜卑人与党项人发生冲突,一部分党项人不愿意臣服于鲜卑人的统治,选择向外迁徙,其中力量较强大的一支为拓跋部落,这个部落以后成为党项人的核心,拓跋部落带领党项人向东迁徙到黄河上游的河曲之地。

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起,党项人面对土谷浑和吐蕃两股力量,生存境况更加困难。吐蕃的力量越来越大,意图向东扩张,位于吐蕃东部的党项人岌岌可危。公元618年唐帝国建立,唐朝的第二位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实行民族包容的政策,主张各民族相互平等,对归附于唐的少数民族推行羁縻政策,简单点说就是唐朝册封各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行政长官,保留他们在原统治区域内的权力。

面对吐蕃的威胁,公元638年,党项人的首领拓跋赤辞请求归附唐,李世民任命拓跋赤辞为都督,并赐皇姓李,力量弱小的党项人开始受到唐朝的庇护。投桃报李,拓跋赤辞歃血为盟发誓效忠唐朝,他之后也用行动践行了他的誓言。

吐蕃灭亡了吐谷浑王国后,继续向东向北扩张,党项人成为吐蕃第二个吞并的目标。公元663年,党项人向唐求助,唐帝国将长安北部的黄土高原作为党项人的居留之所,党项人再次迁徙,他们首先到达庆州(今天甘肃省庆阳)。事实证明这次迁徙对党项人的发展是有利的,黄土高原为党项人从游牧向农耕发展提供了条件,他们也更接近汉文化的发达地区,加快了党项人汉化的过程。在接下来的200年间,党项人一直生活在黄土高原上。

以上就是党项人从青藏高原来到黄土高原的原因。

公元9世纪后期,唐朝走向衰落。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唐僖宗出逃,号令各地力量收复长安,党项人的首领拓跋思恭出手相助,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农民军,党项人毫不退缩,在与农民军交战的过程中,拓跋思恭的兄弟战死,党项贵族用鲜血践行了当年的誓言。党项成为唐收复长安的功臣之一,随后唐僖宗封拓跋思恭为节度使,再次赐皇姓李,统领黄土高原的夏州(今天陕西省靖边县)等四州,拥有了地方实权,这可以说是党项人发展的起点。

通过梳理西夏政权的建立过程,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夺回封地。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党项人失去了庇护。公元916元,北方的匈奴人建立了辽国,公元960年,宋帝国建立,党项处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对于宋来说,党项是地方割据势力,宋意图收归党项人割据的夏州。宋太宗找借口瓦解党项势力,命令党项人迁到宋都汴梁,将夏州交回朝廷。

汴梁作为繁华之都,吸引了大部分的党项贵族,但其中有个年轻人李继迁却不为所动,他虽然只有20岁,但胸怀大志。公元982年,他带领族人伪装成送葬的队伍,隐藏兵器,逃亡到夏州东北方向三百里处(今天的毛乌素沙漠),召集党项部落,举起了反宋自立的旗帜。

他善于聚拢人心,他拿出祖先拓跋思恭的画像,向附近散落的党项部落讲述祖先的辉煌历史,使归附他的党项人越来越多,李继迁的力量越来越大。李继迁上书宋太宗,表示只希望收回祖先曾受封的夏州等地,绝不反叛朝廷,但宋太宗并未将他视为可以谈判的对手,拒绝了他。

李继迁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带领自己的人马偷袭了夏州附近的一个小城。他估计宋军不可能犹如神兵跨过沙漠打到自己的驻扎地,但他很快为草率付出了代价,他在睡梦中遭到了宋军的袭击,宋军俘虏了他的母亲和妻子,在亲情和梦想的权衡中,不知道他是否有迟疑,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不顾一切地逃走了。倔强

此后,宋军忙于对辽作战,暂时无暇顾及党项人,李继迁抓住机会,与辽联系。党项作为辽敌人的敌人,辽同意与党项建立同盟关系,以此为契机,李继迁继续慢慢积蓄势力。

随着党项与辽的结盟,党项更是成为了宋的心腹之患,宋不能调动足够的军事力量,便对党项开始经济制裁。公元993年,宋宣布取消边境贸易榷场,想要迫使缺少粮食的党项向宋屈服,但随之兴起的边境走私活动使经济制裁措施变成一纸空文。

宋与党项长期对抗,互相开始拉锯战。相比于力量有限的党项,宋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李继迁又一次尝试与宋和谈,宋太宗再次拒绝,并扣押了李继迁派来的使者。

作为报复,他截获了宋运往战略要地灵州(今天宁夏灵武市)的粮草,宋太宗大怒,派兵围剿李继迁。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李继迁发展出了灵活的作战方法,重文轻武的宋朝缺少军事人才,一直到宋太宗离世,也没能有效地消灭李继迁的力量。

公元997年,宋太宗去世,继位的宋真宗才能平庸,马上与李继迁和谈。和谈的结果是宋封李继迁为夏州节度使,至此,李继迁15年的征战终于得到回报,他作为掌握军政大权的一方行政长官,被宋正式承认,祖先的封地回到了他的手中,党项有了继续发展的根据地。

第二阶段,向西扩张。

野心勃勃的李继迁并不满足于夏州,北边是辽国,东南边是大宋,他制定了向西发展的战略。

首先,李继迁准备占领夏州西部的灵州。公元1001年,李继迁再次截获了宋运往灵州的粮草,李继迁游牧出身,不善于攻城,他企图以断绝粮草的方式,迫使灵州守军投降。是守灵州,还是弃灵州,宋朝内部开展激烈争议,宋真宗优柔寡断,贻误战机,等宋援兵来到时,灵州已被李继迁攻陷。这一战给了李继迁极大的信心,打开了他向西扩张的大门。

然后,李继迁将目标定为河西走廊。走廊的门户就是凉州(今天甘肃武威市),要获得河西走廊,先要夺取凉州。李继迁是一位军事天才,他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假装攻打南边,将宋军主力吸引到南边,忽然掉转马头,攻打西边的凉州。此时凉州是吐蕃的势力范围,措手不及的吐蕃首领潘罗支被迫投降。

最后,谁也想不到,命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一生征战的李继迁将带着遗憾魂断凉州。在受降仪式上,反悔的潘罗支设计了埋伏,李继迁因重伤而亡。

临死前,李继迁嘱咐儿子李德明要与宋辽修好。与父亲的勇猛不同,他为人低调,减少与宋辽的战争,重点发展内政与经济,韬光养晦。公元1005年,宋辽达成和解,这就是著名的澶渊之盟。同一年,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出生。

李德明向宋辽俯首称臣,但实际上他并没有忘记父亲李继迁向西发展的战略,党项经济落后,他要用和平的环境为党项发展积蓄实力。随着党项与宋辽边境榷场的恢复,党项经济与文化慢慢发展起来。

李德明一面巩固根据地,一面悄悄向外拓展,他的目光投向了西北方向的贺兰山脚。他招募能工巧匠,在贺兰山脚下营建新城兴州(今天宁夏银川市),以贺兰山天险和东面的黄河拱卫党项人的生存空间。公元1020年,兴州成为党项人的军事政治中心。

英姿勃发的李元昊与祖父李继迁有几分相似的地方,既勇猛又有军事才华,李德明暗中将李元昊当作自己的接班人培养。李元昊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与父亲李德明产生了分歧,认为父亲过于保守,以现在党项人的实力,应该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向外征伐。

公元1028年,蛰伏已久的李德明摩拳擦掌,父子挥师河西走廊,儿子李元昊一战成名,一举夺下了河西重镇甘州(今天甘肃张掖)。接着,李元昊趁热打铁,攻下凉州,一血祖父的前耻。公元1032年,宋辽两国均册封李德明为夏国王,李德明实现了从节度使到王的飞跃。

第三阶段,称帝建国。

公元1032年,李德明去世,27岁的李元昊继承了王位。

元昊继续向汉文化学习的同时,坚守党项人自己的民族性。他颁布一条让人吃惊的命令,要求党项人在三日内全部剃发,换上党项人传统的发式和服饰,去掉唐朝所赐李姓、宋朝所赐赵姓,自称嵬姓。

此外,元昊还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他决心创造党项族自己的文字。党项贵族野利仁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组织大量人力,以汉字为参照,花费四年时间,终于创造出党项文字,史称西夏文。西夏文创立后,元昊大力推广,命令公文和法令全部用西夏文书写,建立蕃学院,教授推广西夏文,同时将许多儒学经典和佛经翻译成西夏文。

元昊大兴木土。他参照长安、汴梁的城市建制,重修兴州,改兴州为兴庆府。他重视农业发展,疏通河渠,修建农田水利,解决粮食问题。

公元1036年,元昊再次挥师河西走廊,攻占了今天的甘肃酒泉、敦煌等地。在父辈两代人的耕耘下,元昊终于控制了整个河西走廊,获得了通往丝绸之路的通道。

经过元昊6年的苦心经营,一切水到渠成。公元1038年,对于党项人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一年,33岁的元昊穿上龙袍,戴上冠冕,自称皇帝,仿宋建立官制,号大白高国,史称西夏。此时,距离公元638年,弱小的党项人在唐朝的庇护下迁到黄土高原时,正好400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