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帝王之一,他的丰功伟绩足以让他数千年来不断接受后人的溢美之词。不过,除了唐太宗之外,唐朝的皇帝似乎都是常常掉链子。
举例来说,唐玄宗英明半生,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落得失意潦倒、代宗在位时国都被吐蕃攻陷,自己只得狼狈而逃、德宗亲小人,远贤臣、穆宗荒淫无道、宪宗敬宗宠信宦官、僖宗更是害得黄巢起义,丢失了大好河山。
除了太宗之外,难道唐朝就再没出过什么优秀的君主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在唐太宗去世一百多年后,唐朝又出了个"小唐太宗",他便是被欧阳修夸赞为"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被司马光说成是"尽心民事,精勤治道,赏简而当,罚严而必"的宣宗皇帝李忱。
因为在位期间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让唐朝再度显现出了贞观年间的繁荣局面,宣宗被时人称为"小太宗"。不过,也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好名声都是骗来的。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作为唐穆宗的弟弟,宣宗原本的命运应该是和皇位没什么交集的,而且,他从小就为人木讷,常常被宫里人认为不大聪明。穆宗去世后,其子敬宗、文宗、武宗先后继位,但一个被宦官所杀,一个病逝,一个服食丹药中毒而死。
武宗临死前,朝中得势的宦官马元贽认为看上去呆呆傻傻的李忱会比较好操纵,便劝说皇帝立其为"皇太叔",拥立他登了基。然而,平日里沉默寡言的李忱登上皇位后就如同换了个人似的,开始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作为新君上任的宣宗可不仅仅是三把。首先,他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将持续了将近四十年,令前前任皇帝文宗感叹道:"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牛李党争强行结束,并且自此以后对任何朋党行为都严肃对待、严格处罚。
其次,他吸取敬宗宠信宦官却导致被宦官所杀的教训,限制了内廷的很多权力,也对外戚、豪族等可能影响统治的群体进行了打压。
对于百姓民生,宣宗十分重视,他轻徭薄役、勤奋理政,对贫困或受灾地区大力抚慰。
另外,宣宗平日里经常拜读讲述唐太宗治国理政的《贞观政要》,甚至将其写在自己的屏风上,借此学习先祖廉政爱民、从善如流等珍贵品质。太宗对外恩威并施,被草原各部尊为"天可汗",宣宗便也加以模仿,从吐蕃手里夺回了大量失地。
认真治国的同时,宣宗也知道自己年近四十,又从小体弱多病,恐怕坐不了太久皇位。因此,他投入大量精力在炼丹修道上,想要延长自己的寿命,维护自己的长久统治。古代的所谓仙丹放在今天就是重金属超标的毒药,宣宗长期大量服用,后果可想而知。大中十三年(859)八月,这位被人们誉为小太宗的皇帝医治无效而去世,享年五十岁,群臣感念其圣明,为其上谥号为"圣武献文孝皇帝"。
如果只看他的生平事迹,或许人们都会觉得他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如上文所言,史学造诣颇深的欧阳修、司马光也都对其推崇备至,甚至,连凭借犀利辛辣的批判而知名的明朝思想家李贽,也对宣宗给出了"英甚"的高度评价。不过,正所谓凡事都有两面性,而一百个读者的心中,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收获了许多正面评价的宣宗也是如此。
首先,宋朝大臣孙甫对宣宗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宣宗虽然"诚好德之君也",但"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也就是说,他只知道在细节上展现自己明君的形象,却在很多重要的场合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孙甫举出了宣宗对待宪宗嫡妻郭氏极为冷漠,甚至任其自尽,在其被阻拦后还闷闷不乐的例子。在讲究嫡庶观念的古代,郭氏虽非宣宗生母,但也该被当作太后来尊敬,那么宣宗的行为显然是失礼。
不过,《宣宗实录》中却有着另一种解释,说郭氏年老体衰,宣宗为之辍朝,还多次探听太后的健康状况,似乎事实并非一定如孙甫所言。另外,孙甫还表示宣宗因宠爱自己的次子,而不将长子立为储君,导致其身后大臣们争着立嗣,差点引发大乱。
总之,他给出了宣宗不过是"区区为善,止于小节"的君主,认为他只是学到唐太宗的外在,却没能吸取精髓,当一个真正的好君主。
笔者认为,不管宣宗是东施效颦还是以太宗为偶像,学着他的样子治国,只要他的所作所为让百姓受益,那就配得上几句赞美,不管他的模仿是精明还是拙劣,只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那就比很多只顾自己快乐而罔顾天下苍生的天子要好得多。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