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戒日王向印度思想界、宗教界的有识之士们发出召唤,邀请大家赴曲女城,参加他为来自中国的一位僧人举办的无遮大会。所谓无遮大会,就是不分僧俗、贵贱,一律都可以平等参加的大会。这位中国来的僧人是这次无遮大会的论主,他将接受来自各方学有专长的人们的挑战。
无遮大会开始了,参加法会者有一万多人,印度各地十八国的国王来了,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也派出了千余名僧人参加。
依照惯例,参加无遮大会者,很多都是想向论主挑战的。在为期18天的大会上,如果有人对论主提出的论点提出质疑,并且把论点驳倒,那么论主就一定要当场割掉舌头。
这位来自中国的僧人把自己的观点《会宗论》、 《制恶见论》用大字书写好,高高挂在会场之上,接受众人的挑战。印度各届的有识之士向这位东方僧人提出了许多问题,而论主则就这些问题一一作答。
18天的无遮大会终于结束了,这位中国僧人终于通过了辩论,他的思想被与会者所接受。
戒日王很高兴,他命一些大臣,拿着这位中国僧人所穿的袈裟,到印度各地去巡游,把这位中国僧人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宣告世人。这位来自中国的僧人,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这位初唐的著名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生于602年,卒于664年。他的俗名叫陈棉,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人。
为什么把他叫做唐三藏呢?是这样的,在佛教,如果精通经藏、律藏、论藏者,就被人们尊称为三藏法师。这经藏就是佛经,律藏就是戒律,而论藏是佛家弟子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的著作。
由于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事迹广为传播,以及他在佛教界的威望,使得他在后来逐渐地变成了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之一。实际上到了唐朝中期关于他的传说就出现了,等到宋朝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明朝吴承恩写了《西游记》,就使唐三藏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玄奘法师去印度求取佛经并进行修行访学,可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事迹,但是他为什么要去取经呢?
同高僧法显一样,唐朝的僧人也想到佛国印度去看看,见识一下那里的佛教发展盛况,参拜佛教圣迹。另外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前辈们所翻译的佛经到了唐朝时一些内容就不容易理解了,就更不要说梵文写成的佛经了。玄奘法师也就是出于这样的原由,就要去印度求取真经,探索佛教的本原情况,把修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搞清楚。
玄奘法师在长安,曾经遇到了一位从天竺而来的僧人,在交往中,天竺僧人向他介绍了印度的佛教发展情况,其中还专门提到了那烂陀寺,这那烂陀寺可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佛教中心,算得上是佛学最高等级学府。为此玄奘更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去印度,尤其是要去那烂陀寺学习。
当时唐朝官员宋萧璃十分赏识玄奘的才华,因此他就奏请皇帝,让玄奘住持庄严寺,但这遭到了玄奘法师的婉辞,玄奘说: “我曾经走遍吴蜀、燕赵等各地,为的是学习和弘扬佛法。但我觉得中原佛理,派系纷争激烈,而且对佛经的译文又不完备。因此我想去一回天竺,亲自看一看那些真正的佛经。”然后,玄奘就开始了西去天竺的准备。
语言不通是不行的,他就在京城各处向西方人士学习语言,当时在中原的西域、印度人士并不少,所以学习他们的语言倒是有一定的条件。接着他又向官方申请西去,但是他的申请并没有得到批准。立下宏志的玄奘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一边修行学习,一边在等待着时机。
贞观三年(629年)的秋天,陕西、甘肃等地区发生了霜灾,官方就下令允许民众到丰收的地区生活。这就是一个机会,于是29岁的玄奘就开始了他的西行计划。
他先是经过甘肃天水、兰州,到达了当时中外通商的要地武威,然后到敦煌。在敦煌他得到了西域人石榘陀的导引,在夜间渡过了疏勒河。过河后他告别石粲陀,向西走去。
大漠戈壁,沙海茫茫。找不到路途的玄奘只好绕道,到位于新疆吐鲁番一带的高昌,计划从高昌向西行进。
在高昌他得到了高昌王的支持,玄奘向高昌王介绍了自己向西求法的目的,他的愿望使得高昌王感动不已。想与玄奘进行深入交流的高昌王迫切希望玄奘能在高昌多呆一些时间,而玄奘为了作更加充分的准备,也就答应了高昌王。在高昌,他开设讲席,与当地的僧众交流佛法。
玄奘要走了,高昌王就赠给玄奘路上所需要的费用。为了让玄奘一路上顺利通过各个国家,高昌王又书写了24封信件,知会给玄奘路途上所要通过的24个小国的国王,请他们尽量为玄奘提供支持。
在当时,西域势力最强盛的是西突厥的叶护可汗,他的势力遍及各地,如果得到叶护可汗的协助,路途上可就方便多了。
玄奘一行人告别高昌王后,翻过天山到达素叶城,就见到了叶护可汗,说明来意的玄奘果然得到了可汗的支持。凭着叶护可汗给沿途各个小国家国君的信,以及可汗派出陪送使者的护送,玄奘法师比较顺利地通过了鲅赤建等十个小国,越过了兴都库什山,进入北印度境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