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初八,江苏淮安,天气晴朗,春日融融。千里黄河,波平浪静,悄然东逝。无数身穿五彩斑斓节日盛装的百姓,都聚集在了黄河南岸,恭候皇帝驾临,两岸的士兵全副武装监视者来往的百姓。忽然黄河北岸鼓乐大作,千船并发,刹那间河面飘过无数的彩旗,遮天蔽日,上千名侍卫肃立船头,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前方,巨大的皇帝御舟居于船队中间,黄旗簇拥缓缓前移。与此同时岸边的百姓随着一声令发,向北同时跪下,吾皇万岁的呼声惊天动地。在御舟甲板上,一个身披黄袍的中年男子站在众人中央,指点河岸,满面春风。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今年他开始了一生中第一次江南之行。

乾隆从小就对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推崇备至,从他的所言所行看来,他对康熙的感情比对他父亲雍正的感情还要深些。当25岁的弘历正式当上皇帝时,他就许愿如果能活到80多岁,那么到乾隆60年就要退位,在位时间不能超过祖父康熙。平时他也以康熙为榜样,例如康熙政治推崇宽大,乾隆就改变自己父亲用人行政的严苛作风,康熙在位时,曾经六次南巡江浙,乾隆对此更是羡慕不已,他对人讲:"朕恭读圣祖实录,上面详细记载着祖父侍候皇太后南巡的历史,当时老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齐声赞颂皇家的孝顺美德,真心里真是羡慕极了。"所以后来乾隆把自己的南巡叫做"法祖省方",即效法祖宗,视察地方。乾隆也和康熙一样,打着供奉太后巡幸的旗号,而且字数也是六字。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他的六次南巡,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南的统治,同时治理黄河,推动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乾隆时期,经过百余年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强大,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在这个时候,乾隆巡幸东南和康熙相比,其目的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除了冠冕堂皇的法祖省方、治理黄河、修筑海塘外,还有一个没有公开却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游山玩水。乾隆亲口说:江南名胜甲天下,希望"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打着母后的招牌纵情山水,带着孝子美名,可谓是乾隆南巡的一大特征。然而乾隆南巡却在继位14年后才首次提出,乾隆16年方得以举行,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是,乾隆认为南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大典,如果当政初期就到东南游玩,对自己的名声没有好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百姓中树立起贤明的形象后再寻巡行东南。

从继位到乾隆14年1749年,他成功的解决了西南苗民问题,降服了四川的金川土司,社会经济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到这个时候,他开始向文武大臣暗示南巡一事,极擅逢迎的地方官,急忙以江南士绅百姓殷切盼望皇上巡幸为理由,请求举行南巡大典。乾隆得到奏折当然高兴,连忙请群臣议论此事。大学士、九卿遂引经据典,表示南巡关系到地方军政、河务海防以及民间疾苦必须举行,于是乾隆的江南之行就这样定下来了。

乾隆初年未能举行南巡的另一个原因还和当时清政府人事变动有关,乾隆即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朝中管事的是鄂尔泰、张廷玉等人,他们都是雍正遗诏指定的辅政大臣,资历很深,影响很大。虽说乾隆掌握着绝对权力,但对于这样的先朝老臣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格外尊重。然而鄂尔泰、张廷玉凡事谨慎,为政清简,当他们在朝时,如提出南巡一事,恐怕很难不遭到抵制和反对。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去世,十四年张廷玉退休,这样南巡的障碍就基本消除了。一旦道路扫清,乾隆遂迫不及待的实施南巡。

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到乾隆十六年正月得以举行,第一次南巡以后,乾隆还在后来的三十余年中分别举行了另外五次,第二次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三次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四次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这四次南巡都打着奉太后巡幸的旗号。三十年后,皇太后年龄实在太大,经受不住千里辛劳,南巡之事只好暂时停止。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皇太后病逝。此后乾隆又两次南巡,一是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一次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到此为止,六次南巡最终结束。

例次南巡一般都在1月15日前后从北京出发,陆路经治直隶、山东到江苏的青口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境内,再由嘉兴、石门抵达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今南京),祭明太祖陵,检阅部队,于4月下旬或5月初返回京师,到安佑宫行礼,环圆明园。南巡从北京到杭州,往返水陆路共五千八百余里,陆路每日行六十里左右。御道非常讲究,标准是帮宽三尺,中心正路一丈六尺,两旁各七尺,均要求坚实、平整,不仅如此,御道还要求笔直,不得随意弯曲,为此,许多民居被拆毁,坟墓被挖掘,良田被毁坏。除此之外,凡是石桥石板,都要用黄土铺垫,经过地方,一律泼水清尘。乾隆每到一处,备有专人介绍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风土人情,并呈地图加以说明。除行宫外,许多地方还搭建黄布城和蒙古包帐房以供住宿,每隔几十里设有尖营,供乾隆小憩打尖之用。

进入江南以后,多系水路,南巡船队大小船只共千余艘,浩浩荡荡,旌旗招展。乾隆御舟被称作安福舻和翔凤艇、船队最前面是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的船只,随后则是内阁官员传旨,御舟居于船队中央。御舟所用拉纤河兵约三千六百人,分作六班,每班六百人。为御舟拉纤叫龙须纤,大概是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的缘故。不过这些河兵大多不属正规部队,而是由民壮或民夫充当。在御舟所经的支港河叉、桥头村口设有兵丁守候,禁止民舟出入。御舟停靠的码头一般距县城一二里或三四里,码头上铺陈棕毯设有大营约五十丈以供皇帝住宿,皇太后大营二十五丈设在船上,此外,还在码头设有四方丈房,园顶帐房,耳房帐房,以备风浪大时使用,这些设置一般在御舟抵达之前就准备好了,第二天清早御舟出发给予拆除。

乾隆就是如此声势浩大的举行了六次南巡,既表现出清朝国国力的强大,也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同时也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重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