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关于长城,康熙有过多次评论,其中有一段话极为出名,以至于如今很多专家,引用康熙之话的时候,觉得这才是圣君气魄,汉唐宋明帝王岂能与之相比?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实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从康熙话中,不难看到一个事实,即:秦始皇修长城,汉朝修长城,其实都是一个错误决策!原因很简单,康熙看来,无论从军事,还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只要“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注:唐朝没有修过长城,康熙说错了)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客气的说,康熙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更有说空话说大话的嫌疑!

始皇修长城,固然劳民伤财,但却有不得已之处!秦朝之际,马镫和马鞍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秦王朝无法组织起骑兵对抗马背上的匈奴人,但仅靠步兵又无法对付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骑兵!所以,蒙恬歼敌10余万(和汉武帝杀敌差不多),却没能伤到匈奴根基,转眼间就恢复了元气,才有汉初的“白登之围”!

有人说,汉朝之际,大汉铁骑雄霸天下,为何还要修长城呢?其实很简单,匈奴人还有一个生活习性,即:打不过就迁移!一旦打不过汉朝,就逃到漠北之地,等实力回复了,又再一次来袭扰(后来唐朝不就是如此吗?一旦国力衰弱,北方游牧民族就南下侵袭)!这时,长城这一防御工事就很有必要了,不然就要面临匈奴无休止的入关劫掠!

因此,秦始皇选择修长城,并不是“脑残”,或劳民伤财的无用之举,而是根据当时的军事技术条件,和匈奴人的生活习性,而作出的一个战略正确选择!所以,秦始皇修长城,是一错误决定?别再被骗了,于中国有大功,这才是事实真相!

到了汉代初期,秦长城已经破烂,但却还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作用,(1)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2)如果守将得力,比如程不识李广,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3)卫青霍去病等人进攻匈奴,就是以赵长城、秦长城作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其实,即便到了明末,清军入关劫掠时(1644年之前,有过多次入关劫掠),面对长城防御也很头疼,所以要绕过,并不如康熙说的那么轻松!

前一阶段,有一些网络文章提到这样一个猜想,即:古印度为何屡次遭到侵略?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长城防御!

关于康熙的长城无用论,1691年,康熙去多伦诺尔和喀尔喀蒙古的首领们会盟时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清朝的情况,和秦朝的情况,时移世易,大相径庭也!

更为重要的是,康熙虽有“不修边墙”令,但清朝修了二样东西,即:(1)沿海迁界,(2)柳条边!所谓沿海迁界,就是不准沿海五十里范围内住人,坚壁清野对付台湾郑经势力。所谓柳条边,就是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对内而不对外!所以,康熙嘲讽长城,只是一个玩笑罢了,一个自我吹捧罢了,专家不必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