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在秦朝,如果你是一位老百姓,怎么穿衣服才得体?
从头顶开始,最显眼的就是“冠”,这是中国古代用于标志男子身分的饰物。戴它时,要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顶处,形成一个髻,用一块叫纚(史)的黑帛把头发包住,再戴上冠,最后用笄(忌,发簪)穿过头发,固定好。除了睡觉、洗澡等少数情况,男人们基本上都要一直戴着“冠”。
不过你这样的普通民众是没资格戴“冠”的,取而代之的是一块黑布,你要像农民大叔那样把它围到脑袋上,工作流了汗就拿它来擦,这就是“黔首”一词的由来。“黔”是黑的意思,“首”是头的意思,用唐朝学者孔颖达的话来说:“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这是秦朝统一天下后官府规定的称谓,目的是为了消弭秦人与六国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元朝统一后将各民族划分为四等,这种做法先进多了。
然后就是衣裳了,严格来说,“衣”和“裳”是不同的,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才是“裳”。上衣分很多种:长的叫“深衣”,是士人、贵族等地位较高的人穿的;短的叫“襦”,是平民、仆役等地位较低的人所穿,原因当然是为了更方便干活。不过平民也不是不能穿“深衣”,但只会在重大场合做为礼服。“裳”相对来说没那么多讲究,就是裙子。(是的! 男人一样穿裙子。)
平时穿的衣服,称为“褐衣”,是用麻布制成的,在秦朝是广大劳动者的普遍衣着,也是刑徒们的制服,有秦简记载了专门向刑徒发放这种衣服的规定,它的另一种称呼叫裋(束)褐。将两只胳膊伸进袖子里,再像穿睡衣一样把两边的衣领“衽”交叠起来,然后系上腰带。记住一定要左领压右领,在别人眼中形成一个“y”,这叫“右衽”;一旦穿反,成了游牧民族或死人下葬时才穿的“左衽”,必定遭到惨无人道的围观和非议。
上半身好了,该下半身了。那时没有内裤,和它最接近的只是类似短裤的“褌”(昆),也叫“犊鼻”(牛鼻子),越王勾践在吴国做俘虏时就穿着它,司马相如卖酒时也穿着它,显然是地位低下者特有的衣着。一般情况下,裙裳里面只有两条“绔”(酷),也叫“胫衣”,其实是两条套在膝盖以上的裤腿,现在你可以理解为什么先秦时人们都是两腿闭拢地跪坐了吧?(腿一岔开,就什么都露出来了呀!)
你一定听过“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这句话,不过在秦朝,衣服和手足的重要性也许是颠倒的。因为当时肉刑很普遍,秦律有很多对犯人砍脚的规定,衣服反而可视为与房屋、牲畜一样的不动产。《封诊式》就有一个衣服被盗的案例,可见失主对此有多重视。北大藏秦简还有一篇〈制衣〉,是一位叫“黄寄”的裁缝记录下各种服装的形制和制作方法,例如“下(裙)”依据尺寸不同,分为三种,分别称为大(泄)、中、少;“上襦”也分为大衣、中衣、小衣三种。
正如今天有什么样的收入才开什么样的车,当时人们的衣着也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符。身为一般人,就算有钱也不能随便穿着“上等人”才能穿的华丽衣服上街,这一点甚至法律也有纪录,《法律答问》中有一条记载:“……毋敢履锦履。 ”这句话主语不明,但明确限制某类人穿织锦做的华丽鞋子上街;汉高祖刘邦也曾禁止在当时地位低下的商人穿丝绸衣服。
奇装异服更被官府所禁止。假如你穿着从某些粗制滥造的古装剧里拷贝过来、体现古典繁复之美的“古装”,招摇过市,一定会被路人扭送到官府,里典也许会让你看看《商君书.垦令》里面的规定:“靡靡之音、奇怪及奢华服饰等都不许在各地流行。”商鞅认为没有这些外来的诱惑,你就会心思专一,一心耕田。这就和家长不准孩子在考试前看电视、打电动是一样的道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