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公元前99年,西汉名将李陵率领五千步兵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李陵率部血战击杀匈奴骑兵万余人,最终因箭矢用尽无力突围而投降了匈奴。李陵投降匈奴后,汉武帝大怒,灭了李陵三族,而时任太史令司马迁则因之前替李陵说好话开脱责任,按照当时的律法被判处斩首极刑。

生死之际,司马迁想到了父亲的遗命,想到了尚未完成的书稿,最终选择了接受宫刑来免受死刑,以苟延残喘完成未竟的事业。公元前91年,司马迁前后历时14年创作的史学巨著《太史公书》全部完成。二十多年后,司马迁的外孙上书汉宣帝,将《太史公书》公诸于世公开发行天下,即为流传至今的《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规模巨大体系完备,成为了此后历朝历代撰写正史的范本。与此同时,《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人,即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人。

韩城市是陕西省县级市,由地级渭南市代管,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市境北接宜川县,西邻黄龙县,南连合阳县,东与山西省河津市、乡宁县、万荣县隔黄河相望,全市总面积1621平方公里。

夏阳县

韩城历史悠久,上古时期禹铸九鼎定九州,市境属雍州地域,因传说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此地又别称“龙门”。周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将天下土地分封给各诸侯国,周朝开国君主周武王的儿子被封为韩侯,市境为韩侯国封地,西周后期又在今市境内分封了梁国,梁国国都少梁城即今南古少梁遗址一带。

春秋时期,韩国被晋国兼并,梁国被秦国兼并,少梁城为秦、晋交界地区重要城池。三家分晋后进入战国时期,市境属秦、魏两国交战的河西地区,少梁城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时而属秦国,时而属魏国。公元前330年,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力大增,出兵夺取了整个河西地区,少梁城改属秦国。公元前327年前后,秦国改少梁为夏阳,始置夏阳县,历战国、秦、西汉三百多年不变,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即为夏阳县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更改地名,夏阳县被改为冀亭县。十几年后,新朝被起义军推翻,随后刘秀建立后汉,冀亭县又复名夏阳县。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地处关中的夏阳县属魏国统治区域,五胡十六国时期上郡治所曾迁至夏阳县。

韩城县

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对立,夏阳县属北朝统治区域,北周统治时期,公元558年夏阳县并入郃阳县,市境属郃阳县辖地。后来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即为隋文帝,其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国力大增,建国八年后灭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原夏阳县境自郃阳县析出重新设县,因曾为古韩国,故命名为韩城县。

隋朝经过短暂的辉煌后迅速灭亡,李渊趁乱而起建立唐朝即为唐高祖,高祖武德八年即公元625年西韩州移治韩城县,州县同治,西韩州管辖韩城县、郃阳县县、河西县三个县,直到唐太宗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西韩州被废除。公元758年,唐肃宗在位时韩城县改名为夏阳县;到了唐昭宣帝天佑二年即公元905年,夏阳县又改名韩原县;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即公元926年,韩原县又复名韩城县。

宋金对峙时期,韩城县属北宋统治区域,北宋灭亡后,金朝占据了关中及黄河南北的广大中原地区,韩城县改属金朝统治。金宣宗贞佑三年即公元1215年,在韩城县设祯州,祯州管辖韩城县、郃阳县两个县,元朝时基本延续不变,元朝末年祯州被撤销,韩城县隶属于同州。明清时期,韩城县均隶属于同州,清朝雍正年间,同州升为同州府,韩城县仍隶属于同州府。

新中国成立后,韩城县先后隶属于陕西省大荔分区、渭南分区、省直辖、渭南专区、渭南地区。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韩城县,设立县级韩城市,仍隶属于渭南地区,1995年改属渭南市。2012年5月,韩城市成为陕西省首个计划单列市,享受副地级市待遇。韩城市下辖2个街道、6个镇,全市总人口50多万。

韩城市历史悠久,自战国时期设置夏阳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而“韩城”之名则自隋朝时得名一直使用至今也有1400多年历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韩城文风鼎盛,自建县至今人才辈出,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一代史圣、两朝状元、三朝宰相、四代世家、父子御史、父子知州、祖孙巡抚、兄弟侍郎、南北尚书、一母三进士、一举一贡生”,仅明清时期六百年间就出了119名进士,明朝内阁首辅薛国观,清朝状元、内阁首辅王杰等,都是韩城人。

值得一提的是,韩城在清朝时被誉为“小北京”,那么这是什么情况呢?要知道当时北京是国都,而韩城只是一个小县城而已,两者从表面上来看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

正如前文所说,明清六百年间韩城就出了119名进士,另外还有550名举人、727名贡生,文风之盛可见一斑。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社会环境下,韩城在此期间共走出了一百三十多名五品以上的官员。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北京的京官中,韩城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当时就有了“朝半陕、陕半韩”的说法,意思就是,朝廷官员中有一半是陕西人,而这些陕西官员中有一半是韩城人,韩城之名不传自开。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乾隆皇帝亲自颁下圣旨,言明三件事:一是韩城百姓结婚可用龙袍凤冠,二是韩城民宅可以仿照北京贵族的四合院修建,三是韩城人死后可以沿袭北京贵族的丧葬制度,故此韩城就有了“小北京”的美誉。

时至今日,韩城的明清风格四合院依然遍布全境,保存完好的明清四合院就有120多座,党家村为其中的代表,建筑精美,文化气息浓厚,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更是认为:“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