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同一般的存在,可以说是最为著名的失败者。虽然只活了30岁,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司马迁评价其“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也就是前无古人。关于他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等等事迹传颂和议论都非常多。尤其是乌江一战,是否渡江,更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一起看看后人对其是否渡江的评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项羽,评价的人的太多,只选择比较出名人物的诗词评价。
唐代杜牧写了《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度重来未可知。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26岁进士及第,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临终前烧毁了他不满意的诗文,而最满意的是自己《孙子兵法》的评注。可惜这个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表现他最引以为傲的军事才能,后人也大多认为他是诗人,而不是军事家。杜牧青年时流连扬州烟花巷,“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比较出名的诗大多和扬州有关,49岁病重逝世,在他看来项羽完全可以渡江,卷土重来。
而宋朝王安石亦写了《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的观点与杜牧完全相反,认为既已失败,江东子弟不会再支持项羽了。王安石曾任宰相,主持变法,身处漩涡之中,是新旧党争的核心人物,仕途辉煌,且经历各种乌七八糟的政治斗争。从他晚年挽救昔日政敌苏轼来看,王安石是一个识大体、真性情之人,苏轼虽然和他政见不同,但他知道苏轼没有坏心眼,因而不远千里驰援苏轼,刀口下救了苏轼一命。也正是这种复杂的阅历,对人性应该有更深入的认识。认为项羽失败后,江东子弟不会再跟他一起奋斗争天下了。且常年的战乱,人心思定,不愿意再起祸乱。项羽注定不会再有将来。自己了断是最好的结局,也是还天下一个太平,否则即便留下来,也是另外一个朱三太子。
女词人李清照在其夫赵明诚弃城逃跑后,夫妻两人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无言,气氛尴尬,路过乌江时,李清照写了一首《夏日绝句》感叹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富裕之家出身,在难逃时精选了15车贵重物品随同南下,另外还有未能带走的十余房间物品锁在了青州。她对项羽的评价,不如说是对丈夫和自己是否可以重头再来的展望。李清照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奇迹并没有发生,而是 “凄凄惨惨戚戚”,拉着宝贝一路随皇帝南逃,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
主席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同样提到了项羽: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主席是诗人,更是战略军事家,一生经历无数恶战,对于项羽的看法应该更为到位,认为项羽的失败早已注定,鸿门宴上的表现已经说明项羽不可能取得天下。失败是迟早的事情。至于后来乌江渡与不渡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只是多一些无谓的牺牲罢了。
评价项羽的这些都是历史名人,但经历完全不同,评价也不一样。这些名人中,阅历越丰富,职务越高,越认为项羽的失败不可避免,渡乌江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可以重头再来,而在于项羽自身没有胜利的资本。
是否可以这样概括,没有亲身经历战争的人认为可以重头再来,而经历了战争的则认为一旦败落,机会即已经失去。失败了,还有谁会相信你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