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17 来源:hao86 项羽自刎 项羽之死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公元前203年,中原大地两大政治集团在荥阳展开了拉锯战,防守的一方是汉王刘邦,如果失去了荥阳那么就意味着他只能屈居关中和巴蜀;攻击的一方是霸王项羽,如果他拿下荥阳,那么将成中原大地唯一的霸主,假以时日便可号令天下。

当时的形势对于刘邦来说是不利的,同样对于项羽来说也不轻松。虽然项羽表面上占据了优势地位,可他身处四面包围的境地,背后几股势力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就会后院起火,失去后方根据地。历史到了这个时刻,就需要双方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合约来结束战争。

为此,鸿沟之盟便顺应历史潮流诞生了。自古以来,两国交战或是两大政治势力对峙,在力量均衡的情况下都会签订盟约,满足双方的利益。鸿沟之盟是刘邦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起初遭到了项羽军事范增的反对,不过在陈平用计除掉范增后,项羽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盟约,并爽快地签字盖章,返回西楚了。

古代战争盟约一般都能维持一段和平时期,或几年或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鸿沟之盟的寿命却极为短暂,刘邦头一天签下大名,第二天便反悔了,前后还不到48个小时。这种流氓行为,想必只有流氓出身的刘邦能做得出来。

项羽头脑简单,盟约签订后马上率军东归。一个盟约能够得到遵守,只有定约双方自己心中明白。对于刘邦这样的对手,按说项羽是吃过亏的,应该多加防范才是。可是他却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儿,在刘邦没有撤退的情况下主动撤军,而且,数十万楚军连相互掩护都没有。

定约的第二天,刘邦便采取了张良、陈平的建议,调集兵马准备追击项羽了。可以说,对于项羽刘邦是最清楚的,他知道项羽一旦整顿好内部,那就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了。因此,刘邦安排韩信、彭越的部队从北边,九江王英布从南边,配合刘邦的本部从西边合围项羽。

项羽猝不及防,被杀的丢盔弃甲,不得不向东南方向溃退。当年的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集结40万大军将项羽围在垓下,一场决定命运的战争就此拉开。屡屡受挫的项羽,此刻已经没有当年力战章邯的那份勇气和激情,他唯一想的便是如何突破重围,带领手下安全回家。

在韩信“水面埋伏”和“四面楚歌”的强大攻势下,项羽众叛亲离,军心涣散。他最宠爱的虞姬为了不拖累他突围,自刎而死。当夜,项羽率800多骑兵趁夜色向南突围而出。刘邦下令5000汉军骑兵尾随追击。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刘邦已经算定项羽的结局了。

渡过淮河以后,项羽身边仅剩下百余名士兵,偏偏这时又陷入沼泽被汉军追上。在最后的肉搏战中,项羽只剩下26人。当时有一个亭长驾船来请项羽返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项羽远眺江东,遥想当年自己叔侄率8000江东子弟起兵,如今全军覆没,感到无脸再见父老,便在江边自刎而死了。

从鸿沟之盟定立到项羽乌江自刎,可以看出刘邦的能屈能伸,打不过的时候屈身求和,稍有战机时便全力反击。以年龄来看,刘邦可算是项羽的长辈,他的人生经历更为丰富,少了年少的轻狂和高傲,多了一些狡诈和阴险。

反观项羽,他年轻气盛没有城府,打仗虽说是天下第一,可论谋略却远不如刘邦。他自刎前曾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这话说对了一半,他的失败的确不是战争的失败,可也不是天命所为。他输就输在自己头脑简单和缺乏领导素质上,输在机械地遵守鸿沟之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