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最经典的一次水域战争。因为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使得“赤壁之战”家喻户晓、流传千古。但也正是因为《三国演义》,使得很多人都被演义所迷惑,把虚构的故事,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从而忽略了真正的历史真相,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赤壁之战”的三个真相。

第一个真相:诸葛亮并未借东风,不管有没有东风,周瑜都能够火烧连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句,他把“赤壁之战”的成败归咎于当时的东风。历代的人都认为东风是赤壁之战的决定性因素,周瑜和黄盖能够火烧曹操连营,是东风的功劳。再说诸葛亮也不可能借来东风,诸葛亮要是有这个本事,也不会连六出祁山都出不去了。

在江南待过的人都知道:在隆冬时候,江东刮一直是北风,而当严冬过后,天气变暖的时候,风向会大变,所刮之风会变成东南风。而曹操是北方人,不了解当地的气候,周瑜对这一切了若指掌,所以才会答应黄盖的建议。

如果周瑜作战这天刮的不是东风或者根本没有风,那么还会不会有火烧赤壁这回事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管有风无风,什么方向的风,赤壁都被周瑜烧定了。周瑜这样的统帅,不会把战争的取胜寄托在变幻无穷的天气上面。黄盖的计策是这样说的:“曹操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其中并没有说要借助东风这个事情,实际上在周瑜和黄盖定下计策时,早就准备好了秘密武器,不管是什么风,都能确保无误的使火船冲进曹营。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风帆。在当时的东吴丹阳太守万震所著《南州异物志》有这样的描述:“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牅形。长丈余,织以为帆。”可见当时东吴造船工艺的发达。所以不管是否有风,刮的什么方向的风,用风帆就可以控制船行进的方向,不是周瑜因为东风而出名,而是东风抱了周瑜的大腿涨了脸。

第二个真相:黄盖火烧的并不是赤壁,而是乌林,而且曹操连船并不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兵士的不适应

赤壁战斗只是一场规模很小的遭遇战,是曹军和孙刘联军偶然的邂逅。所以很多人认为火烧连船也是在赤壁发生的,把赤壁遭遇战和火烧大战混为一体。

实际上,曹操在江南兵败以后,迅速脱离了江南的赤壁战场,退到了江北的乌林休养整军。乌林在赤壁南面的长江边上,与赤壁隔江相望。此时的局面是:曹操兵多将广、粮食充足,只要长久对耗,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而孙刘联军,军马比不上曹操,连粮草也比不上曹操,只能速战速决,才能取胜,长久以往肯定失败。

曹操经过思量,做好了长久对峙的局面。在后方水路大军陆续抵达战场之后,曹操下令沿着江岸驻扎,水陆互为犄角之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曹操根本就没想着短期内作战。在这个冬季好好休整,等到来年花开,再一鼓作气冲过去,消灭孙权,则天下可定。

曹操是北方人,忽略了北方士兵不熟悉水性。所以当北风大吹的时候,曹操的军士全部人仰马翻,来回颠簸,别说打仗了,连站都站不稳,兵器都握不住。没办法,为了缓解军士的状况,曹操下令把所有的战船都用铁链链接起来,防止战船来回摇晃,以此来缓解士兵的不适应。

但是曹操没有想到,自己铁索连舟给了周瑜和黄盖可乘之机,看到曹军的情形,黄盖就给周瑜献计,让曹操在严寒的冬季感受一下来自江南的炽热,随后黄盖诈降,给曹操带去了炽热的温暖。

这一战,黄盖是从长江南岸的赤壁出发,火烧北岸乌林的曹操大军。要是真的跟《三国演义》中记载的一样:火烧赤壁,那周瑜就是火烧自己家大门,怎么会使曹操逃走呢?曹操不笑死就算不错了。

第三个真相:曹操的真实兵力并没有所谓的80万,孙刘联军和曹操的兵力悬殊也没有那么大

赤壁之战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曹操兵力多于孙刘联军,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双方的实力玄差真的有那么大吗?

大战之前,曹操曾给孙权写了一份书信,当中是这样写的:“近者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看完之后,把书信给朝下大臣观看,所有人都被吓得脸无血色,他们都是被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吓坏了。

但是东吴有一个人不信,这个人就是“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周瑜认真进行了计算,然后对孙权说:“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按照周瑜的分析,曹操从中原带过来的兵马大概十五万左右,这些军士,疲惫不堪,而曹操在荆州收编的军士大概是七八万,加起来也只有二十四万左右。

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曹操的军马别说八十万了,比周瑜估算的二十四万都少,曹操带来的军马总共十五万。“官渡之战”之前的袁绍可谓是“地广兵强”,诸侯中最富有的,这个时候的袁绍才有十万兵马,就算“赤壁之战”之前的曹操再强盛,兵力也不会这么多。

通过这三个真相,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场使得出现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由于《三国演义》,从而被掩盖了许多的历史真相。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透过这些虚幻,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去掉三分虚的,才能够真正的发现历史的真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