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崇祯年间名士申佳允有诗云:"一剑横阶气若何,平原轻侠尽削磨。铜盘热血惊蛮楚,锥颖英魂壮滏河。碑自苍苍看独峙,世多碌碌许谁过。几回凭吊郊南墓,野树虹光满碧萝。"这首七律中所称赞的人物就是战国时期的谋士毛遂。

在危难之际,毛遂的自荐为他嬴得了千古威名,可是,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毛遂又上演了自刎的一幕。毛遂为何要自刎呢?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毛遂自荐的故事

长平一战,秦国名将白起坑赵卒40万,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过了两年,秦军又向赵国进发,占领了许多重要的城池,连赵国的国都邯郸也被秦国的虎狼之师围了个严严实实。

时任赵国丞相的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他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

平原君见战事紧急、生死攸关,就对赵王说:"现在国都邯郸被秦军团团围困,形势十分危急,光靠咱们赵国自己的力量恐怕难以保住国都,只好向楚、魏两国求救。"

赵王一听也只有如此,就点头同意了。

于是,平原君想要在门客中挑选20个文武双全的人跟他一起到楚国去说服楚王出兵救赵。可是,文武双全之人哪里是随处可见的,平原君挑来挑去,只选出了19个人,别的人不是没口才,就是武艺太差。

国难当头,平原君心乱如麻,叹息道:"我赵胜号称'门客三千',平日里煊赫一时,那是何等的威风凛凛;可是到了生死攸关之时,却连20个人才都凑不齐,这是何等的悲哀呀!……"

这时从后面角落里传来一个声音:"公子,小人不才,愿意随您一起远赴楚国搬兵求救!"平原君一惊,回头看了看说话的人,发现并不认识他,就问:"先生尊姓大名?"这个人回答说:"公子,小人姓毛名遂,已经投到公子门下三年有余了。"

平原君想了想,好像不记得有这么一个门客,想必他来了三年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是个平庸之辈,这次只不过是凭着气血之勇想要和他去楚国求援的。想到此处,平原君不由得冷笑着说:"我听说有才能的人,不管到什么地方,他的才能就像锥子放在口袋里一样,锥尖马上就会扎破口袋露出头来。如今先生在我家呆了三年,都没有出人头地,所以你还是留在家中过太平日子吧!"

听到此处,众门客都嘲讽地哈哈大笑了起来。毛遂神态自若,也对众人微微一笑,从容地说:"可是,公子您把我装在口袋里了吗?如果您早把我装在口袋中,我的锥子早就全部显示出来了,岂止是只露个尖呢?"

平原君见他说话时神态自若、不喜不怒,而且机敏过人、对答如流,于是就同意他加入去楚国的队伍。

毛遂三寸不烂之舌,使得楚王发救兵

到了楚国,平原君即与楚王谈判。平原君详尽地讲了联合抗秦的必要性之后,要求楚王尽快派出援兵去解救邯郸,可楚王不出声。就这样,关于出兵救赵与否的问题,楚王和平原君二人从清晨已经谈到了中午,可是还没有谈判出个结果来。

在外面等候的毛遂等人焦急起来了,要知道,赵国的都城邯郸危在旦夕,救兵如救火呀!

毛遂左思右想,终于按捺不住焦急的心情,也顾不上什么礼节了,按着腰中的剑大踏步地来到了楚王的宫殿中,他都没有向楚王行礼就开口道:"尊贵的大王,请恕我冒犯之罪。您一定知道,昔日商汤王凭七十里的地盘而取得了天下,周文王凭百里的区域臣服了诸侯……他们的兵也不多,可是他们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会运用他们的威力。所以,你楚国大,你身边的侍卫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按说时下的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雄兵有近百万,应该称霸于天下的。然而,您却被秦国的小小白起吓破了胆,他带着只不过几万人来与你们楚国作战,一战,他夺去了贵国的京都鄢郢;再战,焚毁了贵国历代君主的陵墓;三战,他再次侮辱大王您的先人。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呀!今日,我们丞相来联合贵国共同抗秦,表面上看是为着解救邯郸之危,其实是为楚国报仇雪恨呀。可是,大王您却这般怯懦,难道您就不感到惭愧吗?您就不感到愧对您的祖宗吗?"

毛遂的一席话把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国君主说得哑口无言,只有频频点头、连连称是了。于是,楚赵两国签订了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一行人很快地回到了邯郸,见了赵孝成王,平原君说:"我这一回出使楚国,多亏了毛遂先生。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使得楚王发了救兵,也保住了我们的邯郸城,这真是奇功一件呀!"

毛遂自刎

从此以后,毛遂自荐的故事不胫而走,不久就传得天下皆知了,毛遂也得到了赵国上到君主下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256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元气大伤之际,派遣大将攻打赵国。赵王立即想到了毛遂,认为他一定能退敌军、保家国,于是就要任命毛遂为大将军前去拒敌。得知此事,毛遂连连推辞,然而,不管毛遂如何推辞,赵王执意任命他为统帅。

毛遂虽然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他统领的军队还是被燕军打得落花流水。战事惨败,毛遂觉无颜再见赵国君臣百姓,于是就到山林里拔剑自刎了。

从"自荐"到"自刎",毛遂的人生只经历了刹那芳华。他就像流星一样从历史的天空中划过,留下的是光辉还是黯淡,就只能任后人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