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大众熟知的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流传甚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也都被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折服,以致几百年来大家都认为历史上确有其事,对此事也是深信不疑。但是草船借箭毕竟是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历史上确有草船借箭其事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却并非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的是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智谋高于自己,恐日后对东吴不利,欲除之,便让诸葛亮在十日内造十万枝箭。诸葛亮立即答应,提出三天便可完成,并立了军令状。周瑜为了使阴谋得逞,故意拖延材料供应,到时候就可按未完成任务的罪名将诸葛亮除掉。但诸葛亮不慌不忙,他只请鲁肃暗中为其准备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以青布为幔,两侧束草人千余。第三日清晨,大雾漫江,孔明请鲁肃来到船上,下令二十只船冒着浓雾向曹操驻地江北使去。到了曹营附近,诸葛亮令船队一字排开并擂鼓呐喊。曹操闻报令千万弓弩手万箭齐发,以击退敌军。到了浓雾消散,诸葛亮才下令返回。此时,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插满十万支箭,诸葛亮以其过人的智谋使周瑜的阴谋破产。

据裴松之注《三国·吴书·吴主传》上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交战于濡须,一天“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一面受箭,箭钧船平,乃还。”(引自《魏略》)。这是三国时期以船借箭的历史记载。 公元213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后第5年。曹操集结了40万人,南下攻伐孙权。孙权集结了7万人在一个叫濡须的地方驻扎。在濡须水和长江水交汇处建立起防线,用较少的兵力对抗曹操大军。曹操大军大多数是陆军,在水面上,是难以和孙权的专业级水军对抗的。曹军初战便大败,在对岸安营扎寨后,个月有余都不派兵出战。 孙权乘船去曹军阵地前沿探察曹军的战略部署,为了摸清曹军的虚实。孙权便让同行的船只,高奏娶亲用的乐曲。以此激怒和羞辱曹军,曹操此时站在瞭望塔上,望向水面。由于大雾,着实看不清到底来了多少敌兵。

曹操又生性多疑,自己的军队也不敢贸然出战,索性下令,万箭齐发,射向水面有音乐的地方。不一会,吴军战船一侧中箭过多,发生倾斜,马上要翻船。孙权赶紧指挥调转船头,用另一侧迎接曹军的乱箭。等到另一侧也布满箭只,军舰恢复平顺。江面的雾气,也被曹军的万箭齐发射散开来。只见水面上,五六艘小的船只,跟刺猬似的,慢悠悠的渐行渐远。曹操这才晃过神来,原来只是刺探情报而已。,不禁赞扬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啊。过后,曹操见不能迅速击败孙权,遂收兵。但很显然,孙权并非预先规划“借箭”之事,只是他审时度势,跟战场变化而采取的策略,才有了“草船借箭”故事的雏形。

再来对比一下,《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时间是在建安13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而历史上孙权“草船借箭”发生在建安18年,也就是公元213年。。地点上来看,赤壁之战战场在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地区,而孙权与曹操交战的濡须,是位于今安徽省巢湖一带。《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要比真实历史发生时早了5年,主人公孙权被换成了小说创作的主人公形象的诸葛亮,地点也从安徽巢湖位移到了湖北赤壁。这表明,一是“草船借箭”的策划是孙权而非孔明;二是发生时间是在“赤壁之战”之后五年,和赤壁之战根本无关;三是周郎在“草船借箭”事件中加害孔明的罪名只能是“莫须有”的了,而周郎不幸地长期成为无辜的受害者。孔明则被人们长久以来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美化或神化着。

“草船借箭”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但并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故事的主角也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诸葛亮,而是孙权。而孙权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借箭”,只是为了刺探军情。《三国演义》只是文学,而不是历史,所以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也要尊重史实真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