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顾茅庐”的典故在中国流传千古,而到现代更是耳熟能详。罗贯中在其小说《三国演义》中更是大肆渲染其典故,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事情,更是深入人心,让人不为赞叹,刘皇叔礼贤下士,真乃仁君风范。可事实上真的如此?

“三顾茅庐”的典故的由来。

一是是出至于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第二是出至于陈寿《三国志》中的“凡三往,乃见”。

由此可以看出来仅仅是在这两处有过记载,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刘备如果真的是三顾于草庐之中,应算的上是轰动之举,各家史书都应当争相记载和评判,但是总览整个三国史料和相关人物,除了陈寿一家以外,竟无人提及刘备三顾茅庐一事,这在现在来看真的是无法想象。

“三顾茅庐”的见解

在《魏略》中记载的:“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说明是刘备屯兵于樊城时,曹操方已统一黄河以北,下一步计划是攻击荆州。诸葛亮带着自己的预测,北行见刘备。刘备与诸葛亮初次相见时,看诸葛亮年纪轻轻,没有重视他,以诸生对待之。

《魏略》早于《三国志》,且以史料丰富,态度严谨见长。而在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中也作过相同记载。这就说明三顾茅庐的典故真实性有待考察。

而且当时诸葛亮27岁只是一介布衣,无论才情多大,要想要一个“天下无人不识君”的刘备去亲自三请可能性有多大呢?当时刘备已经46岁了,在古时已是大龄之年,所以说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其实是诸葛亮主动“毛遂自荐”更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