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15 来源:hao86 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变法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张居正,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近几年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都让这个名字的知名度大大提升,可是,人们对于张居正到底做了什么,影响大小,却有些生疏,且意见不一。

一部分人认为,张居正改革为明王朝灭亡埋下了祸根,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牵强,因为观察张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所实施的改革措施,推行"考成法"以整顿官场因循苟且之风气;清查丈量天下土地,尽可能避免大地主逃税漏税行为;赋役折税,合并到田赋当中征收,并"量出制入",不给地方官吏额外加派留空子钻;重用李成梁和戚继光等名将指挥北部边防,抵御游牧民族的袭扰,安定关内,如此种种,哪一条不是切中时弊,哪一条不是为社稷未来着想?倒是清朝官方组织修撰的《明史》里称"明亡始于万历",所以有人生拉硬扯到万历时期张居正改革身上。这更是无稽之谈了,为什么说明王朝灭亡和张居正有关?

第一,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正巧崛起于万历时期,那时候女真人还管明神宗叫"万历汗",为了给清朝取代明朝统治寻找合法性,所以才要将明朝灭亡的根源定到万历朝。

第二,万历朝用兵频繁,先是平定宁夏地区的蒙古军官叛乱,其次又派精兵深入大西南,捣毁四川军阀杨应龙的老巢,最后两次出征朝鲜,击溃渡海而来的丰臣秀吉侵略军。这三次用兵,耗费粮饷甚巨,影响明廷财政稳定,可是要知道,在这之后,明朝又苦苦撑了半个世纪之久,如果说军事行动让明朝财政元气大伤,那剩下这五十来年又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我们可能低估了明朝财政的储备,而让万历皇帝敢于放开了打得,正是张居正改革给他攒下的家底。

往远了说,三次用兵,安定西北,压服日本,进取大西南,平定地方土司势力后"改土归流",清朝康熙、雍正两朝均继续奉行此策略,所以明廷目光长远,清朝受惠颇多,但不便明说。无论如何,因为万历年间的战争规模巨大而指责其距离灭亡不远,不过是事后诸葛亮之举,不值得一提。

既然张这么能干,给明廷做出如此巨大贡献,为什么后世对他褒贬不一,态度趋向两极化呢?

第一,张居正的改革中,整肃官僚队伍让不少人心生不满,而张因掌握了皇帝,并与宦官集团首脑冯保结成同盟,所以并不在意,这便让他得罪了很多官场中人,除此以外,张在主政时期,禁毁天下书院,一定程度上也把知识分子推向了对立面,至于他后来接受皇帝"夺情"挽留的事,更被尊奉人伦孝道的读书人抓住拼命抨击,说他实际上就是"贪恋权位",所以张本人遭人忌恨攻击,其改革措施也因此被连带上,本不稀奇。

第二,张居正和北宋的王安石一样,他们都深知王朝积重难返,所以只能做一种局部的修补,而要想让这种调整力度可控且高效,就必须集权,可是,张居正将权力集中到自己的内阁当中,势必会引起其他官僚的不满,而逐渐长大成人的万历皇帝,更不愿意看到张居正从"慈祥的恩师"变成不可驾驭的权臣,所以张死后不久,万历就默许官员弹劾张居正,同时将张曾重用的官员,如戚继光等边缘化,努力清除张居正在朝廷内部的影响,重新加强皇权。

目睹张家悲惨命运,首辅后继者深知"伴君如伴虎",所以为保自身荣华富贵,便纷纷推诿职事,不肯担责用心,这可算是明亡的原因之一,但这怪得着勇于任事而遭"秋后算账"的张居正吗?

王安石变法的结局,也与张有相似之处。宋神宗担忧王安石权力过大,违背祖宗教诲的"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所以暗中给他使绊子,扶植变法反对派到枢密院等处牵制王安石一派,于是北宋变法戛然而止,张居正改革因其病逝而人走茶凉,背后都是专制权力在作祟。既然皇帝都明确态度了,之前曾极力吹捧张的朝廷官员更是改换门庭,唯皇帝意志马首是瞻,以批判张居正和他的改革来谋取一官半职,世态炎凉,无须赘述。

第三,张的改革之所以让后人曲解,还有一点就是张个人曾接受下级官员的礼品,万历皇帝或许从此得知,便以为张家中财富无数,于是十分关注抄张居正家的结果,而事实显然与万历的判断存在不小的差距。张深处首辅高位,难免会沾钱这个东西,而联络冯保等更需要打点金银,张难以"洁身自好"也不难理解,可是因此而夸大其敛财的力度与心理,从而延伸到张居正主导的改革上,这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了。因此,明朝灭亡这个锅,张居正和他的改革不能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