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武将多是依靠淮西子弟,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而文臣当中只有李善长和刘伯温最为有名,两人对朱元璋平定天下献计献策,功劳之大无人超越。然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赏赐开国功勋之时,李善长被封了一等公爵,而刘伯温只被封了三等伯爵,地位悬殊之大,令人侧目。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李善长的功劳确实大,而且他是淮西人,加入朱元璋阵营又是最早的文臣,在整个朱元璋的军队中威望很高;而刘伯温则不同,他本来是元朝的进士出身,而且他曾经组织乡军围剿过起义军,因此刘伯温在朱元璋的军队中并不受到待见,始终无法与朱元璋站在一条战线上。

中书省设立之后,首任丞相就是李善长,中书省当时权力很大,上承天子,下辖六部,而刘伯温只被授予了一个御史中丞的官职,说白了就是一个言官。朱元璋如此安排也是有深刻用意的,他明白刘伯温此人不贪财不恋权,作为一个言官负责监督李善长以及淮西勋贵最为恰当,这也导致了李善长与刘伯温的矛盾。

在李善长担任丞相的期间,朱元璋越来越感觉到李善长的权利太大,自己的皇权受到了极大限制,而且李善长又与淮西武将走的太近,这让朱元璋都感到了一种压力和危机,于是朱元璋就有了罢免李善长的想法,可是一旦赶走了李善长,那么由谁来出任丞相最为合适呢?

朱元璋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将刘伯温叫来,朱元璋问刘伯温杨宪如何?刘伯温回答”杨宪具备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回答”他的气量还不如杨宪“,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回答”丞相犹如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把马车弄翻了“,很显然在刘伯温的眼中,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都不合适担任丞相。

朱元璋心中的三位合适人选都被刘伯温否定了,心中有些不悦,于是他又对刘伯温“我的丞相确实只有你最适合了”刘伯温立马磕头请罪,声称自己身体不行,性格也不行,根本不合适最丞相,朱元璋只好作罢,但内心对刘伯温明哲保身的做法颇为不满。

事实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元璋先后让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都担任过丞相,而三人的下场都是一样的全部被处死了,尤其是胡惟庸的被处死之后,朱元璋就下令废除了丞相制度,这个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1600多年的制度,最终被朱元璋彻底废除,中国结束了丞相制,皇帝独揽大权。

也许朱元璋之所以任用了刘伯温反对的三人为丞相,就是想到达到罢免处死丞相,从而最终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