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南宋皇帝宁宗赵扩登基后铸造的第一枚年号钱币庆元通宝。
了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赵扩是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是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对于这位皇帝,历史上其评价褒贬不一。因此他也被贴上了胸无点墨,好高骛远,听信馋言的标签。
宋朝的钱制,南北宋各不相同。
北宋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小平钱为主,南宋则以折二钱为主。
宋朝制钱,有专门的钱造币厂。北宋时期造币厂多达数十家,每个造币厂为了便于质量监督,都铸造自己独特的背书,以便与其他造币厂的产品相区分,而每个钱币后的字,正是每个造币厂的身份印记。哪个造币厂如果偷工减料,铸造劣钱,上级部门通过背书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出源头及相关责任人。南宋由于失去半壁江山,造币厂相应减少,从北宋兴旺时期的几十家,锐减为十多家。
庆元通宝作为铁钱,版式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铜铁钱。背纪年有"元、二、三、四、五、六、七",纪监有"光、同、春、汉、永"等。另有折五型背"永"大钱,瘦金体书,存世极其罕见,传说此钱为赏赐钱。
南宋庆元通宝小平背"汉"是湖北汉阳钱监铸造。汉阳监铸折二钱多,小平钱极少。例如"庆元通宝"背"汉三",即为汉阳监于庆元三年铸。其他钱监也是如此。南宋庆元通宝小平背"春"字,是湖北省荆州荆春钱监铸造,荆春监铸有小平钱和折二钱。南宋庆元通宝小平背"同"字,是安徽省舒州同安钱监铸造,同安钱监既铸小平钱,也铸折二钱。
南宋庆元通宝折二背"永"字,有说为饶州永平监所铸,也有人认为是池州永丰监铸,目前两种不同的观点,还有待论证。
南宋庆元通宝折二背"川"字,是四川潼川钱监铸造,潼川钱监既铸折二钱,也铸折三钱。
此外,汉阳监造背"汉七"折二庆元通宝,荆春钱监背"春七"小平、折二及同安监造背"同七"小平、折二铁钱。
有人提出,庆元年号仅有6年,为何会出现背"七"的庆元通宝呢?对此,泉界有几种不同看法。而为主导的学说是,庆元六年的年底预铸说,因为来年的钱币发行都是在前一年就设计铸好,新年既临,发行新币。由于没有庆元七年,以至各钱监,在来年的嘉泰元年,将大多庆元七年钱熔铸它钱。所以,背"七"钱稀少,在收藏界一币难求。
南宋自淳熙七年开始,钱文皆推行宋楷字体,一直到南宋末年。所以,我们见到"庆元通宝"铁钱上的字体为正宗宋楷,这种字体较为圆润细腻,不露锋芒,笔画比较纤细,粗细变化不显著,整体给人以柔美之感。
不少学者对宋代铁钱作了大量研究,认为宋代铁钱盛行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二是对外关系上,须防止铜流入北方。为了财政上的需要及防止铜钱流入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朝廷采取的对策是在边境各路州推行铁钱,制造铜钱交往的隔离带。三是战争频繁,需大量铜铸造兵器。所以在二湖、二广、福建、两浙、川贵等地建立造币厂监铸铁钱。
然而,宋代铁钱符合收藏的不是很多,原因可能是考古发现大多数宋代铁钱锈蚀严重,难以收集到品相好、字迹清的铁钱;还有学者研究表明,过往人们将古钱收藏的目光主要投向铜钱、银锭、金银币,而铁钱很少用心收藏,以致遗失及历次古迹浩劫中熔作他用。现在人们看到的品相好的古代铁钱逐渐减少,成套收藏的更是不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