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从秦至清的帝制时代,值得称道的好皇帝屈指可数,除了历朝打天下的开国君主,剩下的在深宫高墙之内成长,没有经历磨难,指望他们力挽狂澜非常之难。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清初历史学家谷应泰认为,明孝宗是位屈指可数的好皇帝。明孝宗真的是个好皇帝吗?

与一般“皇二代”不同,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他的生母纪氏,在内廷书室看护藏书。一次,明孝宗之父宪宗偶尔经过,见纪氏美貌聪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纪氏怀孕。

宠冠后宫的万贵妃知道后,命一宫女为纪氏堕胎。该宫女心生恻隐,不忍下毒手,纪氏在万贵妃的阴影下,于冷宫中偷偷生下了朱佑樘。万贵妃得知后,又派门监张敏去溺死皇子,但张敏却冒着性命危险,帮助纪氏将婴儿秘密藏起来,每日用米粉哺养。朱佑樘一直在冷宫长到六岁,后来成为太子,可算是深知民间疾苦。

他还是历史上唯一只有一个皇后,没有立任何妃嫔的皇帝。明孝宗被称为好皇帝,还和他本人素质很高有关系。他在太子时期,得到博学多才的程敏政、刘健等人的指点,熟读经史,养成“仁孝恭俭”的品格,即位后,仍手不释卷,经常阅读《孝经》、《尚书》,无怪乎人们称赞他是明朝最为遵循儒家伦理规范的皇帝。

明孝宗即位后,马上拨乱反正,罢黜佞幸之臣。最先触及的,是内阁大学士万安,此人可说是一无是处,不会理政,只会高呼“万岁”,被人讥讽为“万岁阁老”。他升官的法门,就是巴结万贵妃及其兄弟,投皇帝所好。孝宗即位以后,查获了一个文件夹,上面署名都为“臣安进”,每一件都是向宪宗推荐“房中术”的秘方。万安的名声本来就臭,言官听说此事后,接二连三上疏弹劾,明孝宗顺从舆论,把万安罢官。

接着,被罢官的是另一个内阁大学士刘吉。刘吉下台前,向言官们封官许愿,希望他们手下留情。这一招果然厉害,言官们缄默了。但言官以外,还有敢于直言的人,翰林院候补官员张昇,首先出来弹劾,说刘吉把唐朝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宋朝钳制言路的贾似道合而为一,是双料奸臣。明孝宗开始厌恶刘吉,派太监下令,将他罢官。

明孝宗清除宵小之徒,是为了起用德高望重的正直大臣。明孝宗即位之初,刚直不阿的司礼监太监怀恩,就向他推荐刚直方正的官员王恕,明孝宗采纳了这一建议,召回已致仕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命他出任吏部尚书,负责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王恕在成化年间就以敢于直谏闻名,先后应诏,陈言二十一次,上疏三十九次,全力阻击佞幸,朝中官员都倾心仰慕,凡遇到朝廷大事,难以决断,必请王公表态。

明孝宗起用的另一位名臣,是学者型官僚丘浚。成化元年,朝廷在两广用兵,丘浚向内阁大学士李贤上书,洋洋数千言指陈形势,李贤很欣赏,推荐给明孝宗,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监祭酒。丘浚上任后,没有辜负明孝宗的信任,屡屡上疏,触及时政弊端。一次上疏时,这位著名学者写得兴起,一共拟了二十二条谏言,洋洋万字,好学的明孝宗耐心批阅,给予高度评价:“切中时弊”。

说起大明王朝悲情的灭亡,一个外力因素总是被不断提起:天灾。崇祯年间,大明朝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堪称历代罕见。有科学上的说法,这是恐怖的小冰河期,不幸被崇祯遇上了。但是比崇祯早一百多年,同样在十七八岁年纪,便登上帝王宝座的明孝宗朱佑樘,其实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后人总结崇祯年间的灾情,都在叹息崇祯皇帝运气差。那么,不妨瞧瞧下面这一组数据:成化二十三年,陕西地震,河南水灾;弘治元年,山东旱灾,江苏水灾;弘治二年,河南水灾,华北旱灾;弘治三年,浙江水灾;弘治四年,陕西旱灾,江西水灾;弘治五年,苏松河水灾,淮河决口,京杭大运河断流;广西瘟疫……水灾,旱灾,瘟疫,崇祯年间遇到的恶心事,弘治年间也全碰上了。

崇祯的东北,有后金皇太极闹腾,弘治的正北,有统一了蒙古草原的达延可汗巴图蒙克虎视眈眈。崇祯刚上台,碰上了大老虎魏忠贤以及一干阉党,弘治没碰上这样的大魔头,但内阁是纸糊的三阁老,六部是泥塑的六尚书,行政效率近乎瘫痪,一件事交代下去,各级官员都扯皮。比如,弘治要杀妖僧继晓,结果各级官员上下隐瞒,硬让这江湖骗子又混了快一年。“嘉兴盗”事件更雷人,一个叫陈辅的百户拉队伍当土匪,到处打家劫舍,地方官先是能瞒就瞒,瞒到人家打上门了,知府吓得翻墙跑,就没个挺身而出的。软钉子的破坏力,绝不亚于大魔头。

确切说来,崇祯的困难,弘治也碰到了。而且,有个事情,还更困难:崇祯年间那么多灾,但最富庶的江南却没闹,朝廷的本钱总算在。弘治更倒霉,偏碰上苏松河大水,江南一片泽国。外加京杭大运河断流,本钱都快没了。比较运气,十八岁的弘治帝朱佑樘,真不比十七岁的崇祯帝朱由检好多少。

弘治帝与崇祯帝的区别:

就性格说,弘治帝与崇祯帝,完全就是两类人。崇祯帝从来都是狠人,办事风风火火,臣子说杀就杀。大臣不给力,就亲自上阵,十足一条好汉。

弘治帝就不是这样,从做太子的时候就低调,当了皇帝依然低调。对大臣十分礼敬,常称呼老臣为“先生”。脾气更好的很,一些嚣张的老臣,在他面前说话,格外高调,啥话都敢说,急了还开喷。但不管大臣多着急,弘治帝始终文明上朝,虚心接受,是个老实人。

可事实证明,抗灾这事,老实人要比好汉有用。何况弘治帝这位老实人,绝非老实傻瓜,他外表谦和,但内心极有主意,中国历代帝王中,这是个扮猪吃老虎的典型。概括他俩区别:崇祯会打,弘治会治。比如,治臣子,崇祯帝奉行的原则,就是刚猛暴烈,打人就往死里打;一群人不像话,就打一群人;闹得朝廷上下,隔一段时间就是一顿整肃风暴;但风暴后的结果,就是官员们坑领导的办法,越打越进化升级;几个能给崇祯干点事的好干部,不是给坑死了,就是给坑跑了,还有给坑投降了;而那些被崇祯宠爱的股肱之臣,到国破家亡时,出卖起大明来,却一个比一个带劲。而弘治的办法,却是和风细雨,甚至和气到唾面自干;他登基后,屁股还没坐热,朝中的“大老虎”内阁首辅万安,就先来个下马威,率领群臣,集体辞职。你要是批了,你就成了光杆司令;你要是不批,你就要下诏挽留,一挽留就是给了鉴定,以后想整我,那就没理由了。对打上门来的挑战,弘治帝毫无压力,微笑着挽留,算是捏着鼻子认了。但捏完了鼻子,便是反戈一击,早就整好了万阁老的黑材料,然后,派太监怀恩送到内阁去。这黑材料可不简单,全是万安当年投成化皇帝所好,写的黄色小说。“扫黄”的大帽子砸下来,伦理纲常面前,群臣一片哗然,万安当场脸成了灰色,忙不迭的辞官跑路。一代首辅,就此倒台。打脸多狠不重要,关键是治短,这便是弘治的手腕。而在放手治国后,弘治的治短本事,更堪称炉火纯青,特别强大的本事,就是治人。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回了王恕和马文升俩个老臣,全是以干练和清廉著称的名臣,一个干吏部尚书,一个干兵部尚书,一个整文官,一个整武将,反贪风暴横扫大明,登基第一年,下岗官员就有一百多。

对这类名臣,弘治帝不但眼光准,而且极度力挺。王恕脾气倔,跟皇上说话也不客气,从来招人烦,但是,弘治帝却不烦,说多难听都听,说的对的立刻办。王恕建议弘治帝把全国地方官的名字都贴在自己办公室里,方便随时查看。结果,第二天入宫奏报,发现连柱子上都贴满了。马文升出手狠,整起骄兵悍将不留情,江湖传言腐败分子收买杀手,要取他性命。马文升还没害怕,弘治帝却害怕的不行,立刻派了最精锐的锦衣卫来,二十四小时全天候保护。阁老邱浚小心眼,但他的《大学衍义补》提出了著名的重商主义理念,弘治帝阅后拍案叫绝:印发全国,各地官员都要学习。

不但会治忠臣,甚至治起奸臣来,弘治也得心应手。“纸糊三阁老”里官最大的是万安,但最招恨的却是刘吉,这人不但不干正事,干歪事还有歪才。譬如,导致万安下课的写黄色小说,刘吉同样没少写,而且,写得更加声情并茂,几十年后,还被编辑成册,成了嘉靖年间的畅销书。而且脸皮也更厚,从来不怕骂,人送绰号刘棉花。

对这位奇葩,弘治帝治的办法,就是以毒攻毒。万安倒台后,刘棉花被加封为内阁首辅,成了纸糊三阁老里唯一幸存者。但在弘治帝的敲打下,此君摇身一变,从此专注于国家大事,全力配合朝廷的肃贪整顿。他这一配合可不得了,本身就是个奸臣出身,下面人耍奸的手段,在他面前全是孙子辈,有一个抓一个,建树着实多。甚至连国防工作,他都干出了大贡献:吐鲁番长期侵扰霸占哈密,刘吉献“闭关绝贡”计,一招掐住吐鲁番死穴,果断认怂服输,大明西部边陲就此稳定。就连让历代明朝皇帝最头疼的群体-言官,弘治帝也大着胆子治,南京镇守宦官与当地文官因为土地产权纠纷,发生互掐大战。北京和南京的言官们,闻讯十分兴奋,打了鸡血般开骂,正骂得高兴间,弘治帝果断出手,谁骂抓谁,然后,先放话要重办;然后,又依王恕的主张,从轻办;期间,顺藤摸瓜,查明大批言官的劣迹。最后认真甄别,干正事的放过,乱喷的赶走,弘治年间的言路,从此清明健康。

除了治人之外,弘治帝还治制度。政府效率低,那就定规矩:普通内容的公文,处理时间不能超过十天;战争等国家大事,最多不能超过十五天。外带抓地方官考核,以前是地方按察司管,现在变成巡按御史和巡抚管,从此地方上别想勾结欺瞒。政府没钱,可不能乱加税,什么剿饷练饷乱收,就是自找死;就改革征收制度。农业税搞实征册制,该收多少钱粮,不能凭地方官胡来,全凭朝廷造册验证。外加搞漕运补贴,国家出钱贴补京杭大运河的运军,休想再让老百姓买单。另外也要开源,重点就是商业,颁布“开中法”,商人有钱就可以拿到食盐贸易权,赚了钱,就要给国家交税。于是,草民百姓负担少了,政府腰包反而越发鼓。

简而言之,比起崇祯帝上台后的大杀四方,早他一百多年的十八岁的弘治帝,通过巧妙的治理,迅速扭转了成化年间人浮于事的糟糕状况,成功重建了一个财政充裕,积极向上的高效政府。面对扑面而来的天灾,这政府的抗风险能力,不是一般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