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读过《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朋友很清楚,在汉末三国大乱世当中,曾出现过很多名字奇特、容易让人念错的人物,比如下列七位便具有代表性:

1.荀彧

荀彧是曹操阵中头号大谋士,在建计、密谋、匡弼、荐才等方面颇有建树,常被曹操比作“谋圣”张良,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时人尊称为“荀令君”。这里再重申一下,“荀彧”两字的发音跟“寻玉”一样,而不是“狗货”。

“荀彧”经常被错读为“狗货”

荀彧出身于颍川荀氏家族,由于文化程度非常高,所以族中弟子取名时,用字都比较生僻,至少在今天看来是如此。除荀彧外,他的叔叔荀旉(音通敷)、弟弟荀谌(音通陈)、儿子荀顗(音通倚)等人,也都是很容易被念错名字的对象。

2.管辂

管辂是著名的术士,善于用占卜来推测吉凶祸福、预知命理,往往每言必中,被时人比作神仙。管辂曾被曹操召去占卜,预言刘备攻取汉中、夏侯渊战死、鲁肃病死、许昌火灾等事情,结果都一一实现。后来,管辂又预言何晏、邓飏有杀身之祸,最终也得到印证,真好比活神仙。

“管辂”经常被错读为“管各”

“辂”因为形近“各”或“恪”字,所以很容易被读错,其实它的正确发音有三,即“路”、“和”、“亚”,但用于人名时经常读作“路”。“辂”字的本意是天子乘坐的一种车,或指绑在车辕上供牵挽的横木。

3.泠苞

泠苞是益州牧刘璋的部将,曾与刘璝、张任、邓贤等人在涪水关抵抗刘备,战败后退守绵竹,此后史书中便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十八年,璋遣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主于涪,皆破败,还保绵竹。”见《华阳国志·卷六·公孙述刘二牧志》)。

“泠苞”经常被错读为“冷苞”

“泠”字跟“冷”相近,但它的正确发音是“灵”,往往跟“伶”相通。泠姓始祖据传为黄帝的乐官泠伦,而泠伦也是中国乐律的发明者。泠姓后来分化出两支,一支因将“泠”误写为“冷”而成为冷姓,另外一支则仍用 “泠”字。

4.李傕

李傕本是董卓的旧将,属于凉州军团,在董卓被杀后造反,与郭汜一起攻陷长安,诛杀王允、挟持献帝,并自封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把持朝政长达四年时间。献帝东返后,李傕的势力一落千丈,最终被昔日同僚段煨等人诛杀。

“李傕”极易被错读为“李催”

“傕”字跟“催”字相近,但作为人名,正确发音是“绝”,意思是卓越出众之人。除此之外,“傕”也读作“雀”,跟“阙”的意思相通,同时又是姓氏名。

5.傅肜

傅肜是蜀汉大将,官至别部都督,曾跟随刘备东征孙权,结果被江东大将陆逊击败于猇亭。刘备仓皇西逃时,傅肜负责断后,结果寡不敌众,怒骂敌军后战死(“时又有义阳傅肜,先主退军,断后拒战,兵人死尽,吴将语肜令降,肜骂曰:“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遂战死。”见《三国志·蜀书·邓宗张杨传第十五》)。

“傅肜”经常被错读为“傅彤”

“肜”字跟“彤”字相近,但作为人名,正确发音是“融”,本是殷商时期的一种祭祀的名称。除此之外,“肜”也读作“嗔”,用来形容船航行的样子。

6.笮融

笮融是徐州有名的盗贼首领,起初依附于州牧陶谦,后来又背叛陶谦,转投广陵太守赵昱、彭城相薛礼、扬州牧刘繇等人,因擅杀豫章太守朱皓惹恼刘繇,被击败后逃入山林,最终被山民击杀。笮融非常暴虐,凡经过之地,多有沦为其刀下冤魂的平民,在史书当中的口碑极差。

“笮融”经常被错读为“作荣”

“笮”字跟“作”字相近,但用作姓氏时,正确发音是“则”。笮姓起源不明,或说是以山名为姓氏,也写作“窄”、“迮”。笮姓名人除笮融外,还有战国时楚国人笮伦(见于《风俗通义》)、清朝道光年间进士迮鹤寿。

7.毌丘俭

毌丘俭是曹魏大将,历任幽州刺史、度辽将军、镇东将军等职务,曾两度大败高句丽,并在新城击退诸葛恪统帅的吴军,战功累累。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后,毌丘俭在淮南举兵讨逆,结果兵败被杀。毌字因为看上去很像“母”或“毋”,所以经常被读错,其实它的正确发音是“冠”。

“毌丘俭”经常被错读为“母丘俭”

毌丘是一个很罕见的复姓,其姓氏据说来源于春秋时卫国的地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曹县南),居住在那里的百姓,有的以便以毌丘为姓,并流传到后世。毌丘氏名人除毌丘俭外,见于史书的还有汉朝人毌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