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沉鱼落雁中的沉鱼,便形容的是西施,她是春秋时代的人物,生于苎萝山。后来越王勾践为了迷惑吴王差夫,采取了文种“伐吴九术”中的第四术,遗美女而惑其心,乱其谋。因此将西施连同另一些美女献给了吴王差夫。

而也正是因为她们的美貌,吴王差夫果真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不再勤勉治国。吴国的国力一天天衰微下去,勾践也才得以有了复仇之机。

然而勾践灭吴之后,西施的下落却成了一个谜题,引得后人遐想连篇。践灭吴之后,西施的结局成为谜题。

其中流传最广的则是范蠡携西施泛五湖而去,大隐于市,从此共度余生。关于这一点民间广为流传的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就可以佐证

在民间传说中,范蠡在护送西施去吴国的路上,与其产生了感情,两人情难自抑,一路缠绵,最终拖拖拉拉地走到了吴国,不过那时两人的孩子都已经可以说话了。

为了纪念西施与范蠡的这个孩子,古人们还修建了爱子亭,至今仍存于江浙一带。

针对于这样的爱情故事,在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再将西施迎回来,然后两人一起双宿双飞而去的结局,自然说的过去。

并且不止是民间流传这个结局,早在东汉,袁康的《越绝书》也记载到:“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不过事情真的有这么美好吗?

其实我们翻开史书看一下,对于西施与范蠡共同隐去这件事,还有诸多疑点。

这些传言与记载还有很多疑点,要知道在正牌史料中,与范蠡相关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在提到范蠡时,都没有提到过西施。

如果说果真如民间传闻那样,范蠡与西施认识,互相暗生情愫的话,司马迁应该不会故意漏掉这方面知识吧?

再来说一下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其实虽然这本书是记载春秋吴越两国历史中如范蠡等人的活动的。

但这本书并未过多采用正规史实材料,反而收录了大量的民间异闻野史传说,故这本书的可信度并不高,甚至说反而很低。

《越绝书》采用了很多传言异闻,可信度不高

其次是针对民间传闻恐怕只能作为一个传闻存在了,因为在进献途中如果真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多少会传出一些风言风语。

而对于当时风头正盛的吴王差夫想查清楚这些事情自然也很容易,那么对于当时的范蠡,他还会继续容忍他的存在吗?显然于一国国君的威严考虑,是不能的。

所以说西施随范蠡共同隐去这件事,无论是正牌史料还是流传这种观点的记载都有许多疑点所在。

那么历史上西施的真正结局到底如何呢?

如果我们再翻开更早一点的古籍史书看看,就会发现一种对西施结局完全不一样的记载。那完全就是“自古红颜多薄命”的真实写照,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吴国后,西施亦被越王用皮袋装着沉入了江底。

《墨子·亲士》记载:“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这里的沈就是沉的意思,意为西施之所以被沉江,是因为她的美丽。墨子本身作为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人物,对于同样是发生在这一时间段的事情自然比后人更加直观清楚,因此他的记载可信度也极高。而要说墨子的记载还有些委婉的话,那么《吴越春秋》则可谓是直白的记载了西施的结局:“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随鸱夷以终。”浮字意为沉的意思,而鸱夷则是皮袋。《吴越春秋》记载的文字直译过来就是,吴国灭亡后,越王将西施用皮袋装着,一起沉入了江底。

后世的著名典籍《太平御览》也引用了《吴越春秋》的这种说法,可见当时的官方作者也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的。

所以就此看来,一代佳人西施的结局很可能没有广为流传的那么光鲜亮丽,反而她的结局还有些悲惨。

最初因为美貌而被越王勾践赋予重任献给了吴王差夫,在助勾践完成复仇愿望后,却又被无情杀害。

真是完美对应了古时“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句话。

那为什么后人更愿意相信西施的结局是与范蠡大隐于市去了呢?

我想应该是后人不忍心如此美貌的一个女子竟会落得如此黑暗结局,而特意编纂出的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局。

范蠡博学多才,最初是居住在楚国,后来不满楚国政治黑暗,而随同文种一起弃楚奔越,担任越国大夫,帮助勾践复兴越国。他本与西施没有任何瓜葛,反倒是在侍奉勾践的过程中看透了勾践这个人“不可与之同富贵”而事成之后,早早离去。

后人将西施安排给了范蠡,多半也是因为范蠡隐去而无史实可考据的缘故,再加上范蠡曾经泛舟于西湖,这时这样的附会则显得更加神秘但又让人无从考证。

并且民间更加接受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而这时,虽然历史中的西施早已沉入了江底,但在人们心中,她却有了一个美好幸福的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