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孙权逼死陆逊是因为陆逊参与到了“南鲁党争”之中,公开站在太子孙和这一边,引起朝堂分裂,惹恼了孙权。

孙权有7个儿子,他称帝后任命长子孙登为太子,不过孙登在241年就去世了。由于孙权当时没有立皇后,所以没有嫡子这一说,其他儿子都有继位的可能性。

正常来讲,没有嫡子当立长。孙登去世前也请求孙权立老三孙和为太子(老二孙虑早于孙登去世),孙权于是立孙和为太子。

不过孙权却对老四孙霸也宠爱有佳,不仅赐封孙霸为鲁王,在礼仪上和太子也没有差别。孙霸便开始觊觎太子之位,和太子孙和斗争,朝臣分为两派,相互攻击,大有分裂之势。

陆逊身为丞相不好表态,于是保持中立。而孙权也对此不闻不问,放任事态发展。

不久太子孙和因受到鲁王党羽陷害而被孙权冷落,其生母王氏被逼死。孙权有了废太子之心,便私下和鲁王党羽杨竺商议,杨竺建议册立鲁王孙霸为太子。

凑巧的是孙权和杨竺密谈时,太子的心腹就藏在屋内,听的真真切切,并把内容告知孙和。太子没有办法,于是请求心腹陆胤让陆逊出面解决此事。陆逊得知孙权要废长立幼,自己不能再继续中立下去了。于是他上书孙权,为孙和说话。

孙权很纳闷,这件事只有他和杨竺知道,这陆逊是从哪得到的消息?而陆逊又公开为太子求情,这意味着朝堂正式分裂为两派。

孙权大怒,彻查泄密之事,最终杨竺被处死,陆胤被下狱。为警告陆逊,孙权便派人多次到府上责骂陆逊,陆逊贵为东吴丞相,哪能受到此等侮辱?最终于245年忧愤而死,终年63岁。

陆逊之死看起来是因为参与“南鲁党争”,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陆逊是江东士族的代表人物,和孙权是两路人,孙权心里一直在提防陆逊。

我们都知道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其实东吴也一样。虽然东吴的统治中心在江东,但实权却掌握在淮泗集团手里,江东士族则是东吴的重点打压对象。

孙策平定江东时,依靠的就是淮泗集团(周瑜、鲁肃、张昭、张纮、诸葛瑾、步骘、周泰、蒋钦等人),并对江东士族进行了血腥残酷的镇压。陆逊一族在陆康的带领下死守庐江两年,宗族死伤过半,城破之后陆氏一族又遭到孙策的镇压。

所以陆氏和孙吴有一段血海深仇。

孙策因为杀伐过重被刺杀身亡,孙权接班后为稳定局面立即和江东士族缓和关系,于是启用陆康之子陆绩。再加上自己没有亲信,于是征召年龄相仿的陆逊担任自己幕僚,将其视为心腹培养,并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

陆逊虽然心有不甘,但总得向现实低头,便和孙权合作。陆逊能文能武,很快成为孙权身边的得力干将,在219年接替吕蒙成为大都督。夷陵之战时,孙权又让陆逊统帅三军,奠定了陆逊在东吴军队中的地位。

孙权称帝后,封陆逊为上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并坐镇武昌辅佐太子孙登,掌控东吴军国大事。244年丞相顾雍死后,陆逊继任丞相,出将入相,东吴仅此一人。

当然孙权如此重用陆逊一方面是因为陆逊确实有才华,更重要的是要给江东士族做个样子,拉拢他们为自己效忠。

不过淮泗集团对陆逊为首的江东士族掌握军政大权非常不满,一直在等待反击机会。孙权也是这样,因为他和陆逊、江东士族终归是两路人,逢场作戏终有散场的时候,随着东吴政权的稳固,他也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进行一次彻底的权力洗牌。

南鲁党争就是这样一个机会。在斗争中,江东士族基本站在太子这一边,淮泗集团站在鲁王这一边。而孙权最终废黜了太子孙和,赐死了鲁王孙霸,册立了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许多朝臣也因为参与党争被处死,绝大多数都是江东士族。

陆逊死后,他的职权被三个淮泗集团人物所瓜分。步骘继任丞相,吕岱继任上大将军,武昌右部都,诸葛恪继任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替陆逊领荆州事。东吴军政大权再次回到淮泗集团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