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对关羽失荆州这个话题绝不会感到陌生,年轻时看《三国演义》,每每读到这里,总是感到无比痛惜。以后看了《三国志》等史书之后,对关羽以及关羽失荆州,才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历史上的关羽失荆州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其中又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地方呢? 我们都知道,关羽是在包围樊城后被吕蒙从背后偷袭,结果痛失荆州的。那么,关羽为什么会尽遣主力去围攻樊城,而使得后方空虚呢?一起来看看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过程和真相。

对于关羽围攻襄阳、樊城,有人认为这是为了配合刘备在西线军事行动,以荆州的军事行动来减轻刘备在汉中的压力。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刘备斩杀夏侯渊并夺取汉中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正月。虽然在夏侯渊战败之前曹操亲率大军已经出发,但直到三月,曹操才赶到阳平关一带。结果还是迟来一步,被刘备依险拒守。五月,曹操被迫退兵,刘备终于控制了汉中地区。这年秋天,刘备“于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受拜为汉中王,封赏诸将,汉寿亭侯关羽就是在这时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

关羽的军事行动没有配合刘备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关羽进攻襄阳、樊城是在什么时间。按照《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才派于禁南下,八月间发生了“水没七军”之事,结果于禁被俘,曹仁被关羽围困在樊城。 既然刘备在这年夏天就已经稳稳地占据了汉中,那么关羽为什么在秋天仍然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攻势呢?是不是关羽的军事行动跟刘备的军事行动之间毫无关系呢?关羽与曹仁的战斗究竟是何时打响的呢?

关于关羽对曹仁作战的早期情况,特别是在“水淹七军”之前的战争情况,史书的上记载并不详细,不论是投入的兵力,还是战斗时间等都难以找到明确的记载,但我们还是能从《三国志·吕蒙传》中找到一点线索。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具体的年月描述,但我们从事件的前后顺序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关羽先进攻樊城,但在公安和南郡都留了相当的守军,然后吕蒙才用计使得关羽放松警惕,使关羽把几乎全部的兵力都投入到前线,再然后才发生曹操派于禁助曹仁和“水淹七军”以及后来东吴的偷袭等等。从这个时间顺序来看,于禁应当是在关羽全力攻打樊城的情况下才被派去增援曹仁,继而全军覆没的。

那么,关羽最初与曹仁开战同“水淹七军”之间就有一个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吕蒙诱骗关羽倾巢而出导致曹操派于禁助曹仁的事件,但这段时间究竟有多长,我们仍然不得而知。这就需要参考更多的史料来进行推敲。 《三国志·于禁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表明,曹仁与关羽开战的时间应当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的某个月,而这个月,曹操刚好在长安。那么,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是什么时候在长安的呢?《三国志·武帝纪》解答了这个疑问:曹操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至五月这段时间在长安。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如果关羽和曹仁的战斗是发生在三月之前,那我们可以认为关羽是在配合刘备西线的战事,而如果樊城的战事是在五月之后才展开,由于这时刘备已经稳住汉中,那么关羽的军事行动就不应当是为配合刘备而进行的。

如此,问题的焦点有一个:曹仁与关羽是何时开战?或者说曹仁是何时接到曹操讨关羽的命令的?是在三月前还是在五月后? 我们结合曹操生平的作战来看,会发现他有一个特点:绝不轻易两线作战,何况是大规模的两线作战,更不可能由他主动发起。其实不要说曹操,就是刘备本人,其实也是不会轻易两线作战的,何况是面对像曹操这样的劲敌。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曹操令曹仁讨关羽应当是在献帝建安二十四年五月之后,也就是他从汉中撤兵回到长安,即汉中战事宣告结束之后。 既然关羽攻打襄阳、樊城的目的不是要配合刘备西线,那关羽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什么呢?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刘备在汉中获胜后想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于是命令关羽在荆州发动攻势;另一种可能则是这次大打出手,并不完全在刘备的掌控之中,而是关羽为了立功而采取的独立军事行动。

关羽擅自发动进攻的可能性最大

先看第一种可能。刘备即位汉中王后,派刘封、李严、孟达等人攻取房陵、上庸、西城等地,但如果关羽的军事行动与刘封等人的军事行动是一体的,那么作为协同作战的部队,相互间是需要有一定的配合的。但《三国志·刘封传》的记载是:“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从刘封、孟达不承羽命看,刘备给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攻占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而没有夺取樊城的计划。事实上,刘备为夺取汉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适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再次发起大规模的战事。因此,在这两种可能中,关羽擅自发动进攻的可能性最大。

翻阅《三国志》不难发现,看不到任何有关刘备给关羽下令的记载,这是关羽攻襄阳、樊城一事的一个疑点。那么,关羽有没有可能擅自发动这么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呢?答案是肯定的,有。 还在刘备领兵入川的时候,就已经“拜羽董督荆州事”,将荆州事务悉数交给关羽打理。而且刘备即位汉中王之后,以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虽说拜为后将军,却只是“假节”。“假节钺”与“假节”虽说只是一字之差,但在权力上相差甚远。“假节”只拥有对低级军官的生杀大权,而“假节钺”中的“钺”,是王权的象征,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代替刘备亲征。“假节钺”在三国时代出现得并不多,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尤其是蜀汉集团,是绝无仅有。除了关羽,没有第二个人享有过这项权力,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  

既然关羽拥有这么大的权力,这么高的地位,显然他也要以实际的表现来证实自己的实力,但事实上关羽立功的机会却并不多。平定西川,他没份参加;攻克汉中,他也没份参加。作为一名征战沙场多年的武将,对于功名的渴求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还记得关羽在被任命为前将军时那句愤怒的“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见《三国志·费诗传》)的话就不难想象,当看到黄忠因为汉中一战的功劳而与他这个汉寿亭寿几乎平起平坐时,关羽对一场胜利的渴望会是何等的强烈!而这正是关羽之所以发动对襄阳、樊城的攻势、并在久攻不下之时铤而走险,倾巢出动的原因。

如果只是看了《三国演义》可能会觉得如果不是东吴在后面捅刀子,关羽是可以一路杀到许县甚至更远的。但如果深入地了解一下这场战役,可能结论就不一样了。关羽拿下樊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樊城是曹魏集团在南方的重要据点,战略意义极其重大。樊城失守,则中原门户大开,后患无穷。我们可以看看曹操的军事调动。他不但先后派于禁、徐晃增援曹仁,又从合肥抽调夏侯惇、张辽这样的精锐部队赶赴樊城,而且不顾从汉中回师的劳顿,亲率大军前来。这一切都表明在丢掉了汉中之后,樊城已经绝不容有失。

关羽的军事力量

其次,从军事力量上看,关羽以半个荆州的实力跟曹操几乎举国之力来争夺樊城,其难度可想而知。且不说“水淹七军”之事有一定的偶然性,即使关羽拿下了樊城,之后仍要面对曹军潮水般的攻势,能否全身而退都是个问题。

第三,战场上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樊城守将与城共存亡的坚定信念是关羽久攻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樊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在被重重包围、粮草几乎用光而救兵不至的情况下,满宠力劝曹仁坚守,激励将士,进一步增强了守军的信心。

有了上面三点,关羽其实已经难言胜算。加上东吴在背后的小动作,关羽这一战必败无疑。《三国志·关羽传》裴注引《蜀记》就有“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的记载,看来关羽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战凶多吉少。 虽然夺取樊城是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但丢荆州却是个能避免的失误。

首先,关羽发动的攻势缺乏战略上的考虑,意气用事。关于他开战的意图,前面已经有所分析,这里不再复述。如果关羽能以大局为重,慎重行事,交由刘备来统一部署,而不意气用事,将来或许真有攻克樊城、直取许县的可能。

其次,在交战中,占据主动的关羽并非没有撤兵的机会。徐晃为了激励被困曹军的士气,曾将孙权准备袭关羽的消息捆在箭上射入城中,围城的关羽也截获了这个信息,但他却没有立即退兵。策划此事的董昭看准了关羽的性格弱点,结果真如董昭所料。关羽在偃城被徐晃击败之后,仍然用大量水军据守汉水一线,意欲顽抗,实为不智。

再次,荆州被袭在很大原因上跟荆州内部关系处理不当有关。糜芳、士仁之所以投降,跟关羽不无关系。 以往人人都说张飞鲁莽,但其实从张飞的生平却看不出有多少鲁莽之处,反倒颇有国士之风。反观关羽,却显得十分鲁莽。不论是在攻襄、樊还是在丢荆州这件事上,关羽的性格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