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在大唐星光耀眼的名相中,这狄仁杰绝对位列其中,而在我的感觉上,他至少可以排进前五名,因为他是处于武周还政于李唐的关键之时,可以说,他在这一激荡又微妙之时所起的作用,对武女皇起了一定地影响。

女皇武则天据说是我们广元人,也是我们广元的骄傲和标签,所以,对她执政一朝所发生之事,我都特别地关注,作为她后期倚重的狄仁杰,我当然也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狄仁杰现在可以说是窜为网红了,这当然是拜那部《神探狄仁杰》的电视剧,不过,冠以“神探”一词不说是以偏概全,而且,怕还有些不实之忧,

说他是“神探”的依据,就正史来说,是因为《唐书》中有记,其为大理寺丞一年间,处理案件万余件,且无一争讼,这平均一天40多件的效率加上准确率,着实当得起“神探”一词。

就野史来说那就更多了,历史上写他断案的小说有很多,什么《狄公案》《绿牡丹》之类的一堆,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荷兰人高罗佩写的《大唐狄公案》,使狄仁杰之名远播省内,加上后来拍的各类电视剧,尤其是梁冠华扮演的影视形象,以及刘德华版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最为深入人心,以至于现在问100个人,怕有99个都只知道,他是个“神探”。

其实,大理寺丞只是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下的分管副院长,为主官之副职,主“正刑之轻重”,他的顶头上司除了大理寺卿外,还有少卿和寺正。

大理寺丞分管中央及各地方司法案件的复审,唐时共有六位大理寺丞,并规定每位寺丞复审完毕的案件,要会同其他五位寺丞一同签名画押,方具有法律效力。其他寺丞若有不同意见,也要一并写明,然后报经大理正审核。

也就是说,狄仁杰是同其他五位同仁一起,对下面报上来的案件,量刑是否合适进行判断,进行的是复核工作,这与断案毫无关系,断案是县官的地方之事,是轮不着这大理寺的狄仁杰来干的,所谓神探一说,完全是空穴来风。

狄仁杰,字怀并州太原英,人。唐朝武周时期政治家;早年明经及第,历大理寺丞等职,两拜宰相,同平章事,力劝武则天还政李唐,对大唐社稷得以延续起了重要作用;年70逝世,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司空、梁国公,谥号文惠并配享中宗庙廷。

从简介上能看出,他不是进士出身,“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他考的是明经科,重点是考儒家经典,而进士科则要考诗赋和政论,这在难度上要远高于明经科,由此我们能理解,在唐诗正值繁荣之时,这狄仁杰缘何没几首拿得出手的诗来。

宸晖降望金舆转,仙路峥嵘碧涧幽;

羽仗遥临鸾鹤驾,帷宫直坐凤麟洲;

飞泉洒液恒疑雨,密树含凉镇似秋;

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

这首名为《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的诗,也是《全唐诗》收录狄仁杰唯一的一首诗,此诗是一首典型的应景制作,水平嘛,就不评价了,只是感觉还不如武则天的《游石淙诗》原诗来得赏心悦目,可见于文学创作,并不是狄仁杰所长。

他出身于太原的一个庶族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后以通过明经科博得出身而入仕,受到后来任工部尚书的阎立本赏识,谓其是“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没文才却有干才,后来的他外放地方任多地刺史,他体恤民情,施政有方,深得民众之心,有史记载,他于宁州刺史卸任时,宁州百姓仍“歌狄刺史者盈路”,所以,这也可以证明,狄仁杰是个有能力的好官。

狄仁杰同武则天应该算是同龄人,他比女皇还要小几岁,所以,他以前为地方官的那些年,算是为李姓大唐效劳,但中间经过则天执政,乃至最后建立武周后,因女皇的信任,狄仁杰的仕途达到了顶点。

他第一次拜相是在他61岁时,不过,自汉“三公分权”后,宰相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到了唐时,有宰相之名者太多,什么中书侍郎,中书令,尚书仆射及参知政事等等,都可视为宰相,所以,狄仁杰的拜相,只能说明他担任有以前宰相的某一部分职责,仅此而已。

宰相的权力是视皇帝的信任而定的,既然女皇提拔他,自是赋予了他极大的权力,不过,当时武则天正用酷吏来巩固其地位,所以,对酷吏的信任度,远高于这些老臣。

果然,狄仁杰拜相没几个月,便被最为著名的酷吏来俊臣,就是那个“请君入瓮”典故出处的宠臣诬陷为谋反而下狱,后经武则天研判而免于死罪,但却被贬为彭泽县令。

对文人来说,这彭泽可是大名鼎鼎之地,想当年,那陶渊明便为彭泽县令,后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采菊南山,开后世田园诗名。

但这狄仁杰却并没有此等心情,他一如既往地亲力亲为,勤政爱民,任职一地,造福一方。

四年后,契丹入侵,河北震动,武则天重新起用狄仁杰,任魏州刺史,镇守北边以御契丹;及契丹退兵后,女皇大喜,擢狄仁杰为幽州都督,亲赐紫袍,并亲笔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

越明年,复调其回朝再次拜相,然此时的狄仁杰已67岁了,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女皇对他更是信任有加,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建议立李显为太子,这明显表示的态度是,要让武则天还政于李家王朝。

他还举荐了姚崇和宋璟等一大批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并得到武则天的重用,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的中兴名臣,为后来的开元盛世作了人才储备。

尤其是他举荐了一心要光复大唐的张柬之为相,而正是这张柬之,组织发动了“神龙政变”,将武则天的男宠诛杀,逼武则天退位,大唐重光,可惜的是,狄仁杰没能看见这一天的到来。

晚年的武则天对狄仁杰是更加的倚重,狄公每入见,则天“常止其拜”,尊称其为“国老”,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悲恸异常,失声叹道:“朝堂空矣!”又曾语:“天夺吾国老何太早矣!”竟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以前一直有个疑惑,狄仁杰作为武则天的亲信之人,是否一直在为推翻武周政权作努力,如果真是如此,那狄仁杰的城府可是太深了。

其实细想一下也可以理解,武则天作为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在治理国家的才能方面很是高超,在她当政之时,无论是人口还是国家版图都在增长,且人才辈出,所谓“群贤毕至、众正盈朝”,她在各个方面都做得相当地好,作为一个臣子,没有理由去推翻其统治。

而且,武则天政治手腕高超,政权稳固,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要想推翻其统治的只有一个人,那便是武则天自己,其他任何人或势力如有其想法,无异于以卵击石。

武则天和狄仁杰,二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又是老乡,关系自是亲近,狄仁杰第一次的罢相被贬,其实并不是武则天相信其有谋逆之心,要是相信了定是斩首无疑,女皇只是想挫一挫狄仁杰的锋芒,让他知道,啥叫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狄仁杰如何能不理解女皇之用心,尽管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完全不顾忌武则天知道他想恢复李唐的用意,但女皇自己对传位一事也进退维谷,她知道如果传位于武姓是什么样的后果。

武则天素以心狠手辣闻名,给她当宰相可是高危职业,她在位期间流放了9个,杀了15个宰相,是名副其实的“宰相杀手”;她想要做到的事绝对会努力为之,她不做的,定有其不能做的道理,

在当时,敢于逆鳞之人是少之又少,这狄仁杰如何能不知,所以,后世都说他敢于直谏,其实还不如说,他知道这女皇在想什么,才敢说什么,只能说他洞察了武则天内心深处不为人道的苦衷。

所以,要说在还政于李唐这件事中,武则天因狄仁杰的直谏而改变了传位其侄儿武三思的想法,这肯定是有夸大之嫌,最多可以说,狄仁杰的进谏坚定了女皇还政的信心,因为,让武姓人继统,这在武则天来看,乃是一件不能做的事情。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女皇才能重用狄仁杰,而狄仁杰长袖善舞,聪明能干,官声很是不错,他同朝中各大臣的关系都很好,所以,自然也就成为后期女皇同大臣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调和剂。

至于现在有些人将狄仁杰说成是武则天的“蓝颜知己”,这个就两说了,不过,我是很反对个别人隐隐地说得很讳涩,好像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这就有点过了;还有人将其称为“潜伏在武则天身边的李唐卧底”,这些太俗气的言辞,我看着很是不爽。

狄仁杰于政治上的主要活动经历在后期的武周一朝,他是武则天一手提拔起来的朝廷重臣,对武氏自有感激之情,但他又是一个传统意识很强之人,认可的是李唐王朝,对“牝鸡司晨”是反感的,但又认可武则天的治国才能,所以,他是一直处于纠结之中。

其实他心中很清楚,只要武则天能把皇位传给她儿子,这天下还是李唐的,现在除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在武则天晚年曾一度想立武家人当皇储外,这说穿了也还只是一种猜想,并没有正史说女皇有实际之举动。

不负李唐不负武,既然女皇治理国家得当,那就让她继续下去,既然判断了武则天不会传位于武氏,那李唐复辟就只是时间问题;反正终究女皇会成过眼烟云,如果能平稳地过渡,最好最好,这就是狄仁杰胸中真实的想法和追求。

所以,后世将勇于纳谏,挽大唐狂澜于既倒等词放在狄仁杰身上,实在是有过誉之嫌,只能说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同武则天硬杠,他只是在理解武则天的基础上,对其很好地处理家国之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仅此而已。

狄仁杰早武则天五年去世,我常常在想象,当他即将辞世前,在病榻之上,对这女皇是否怀有愧疚之情,他没有辜负武则天对他的信任,亦没有背叛李家王朝。

他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周时代,做到了一个臣子在当时所能够做到的一切,而且做得是尽心尽职,滴水不漏,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一代名相狄仁杰!

最后再说个题外话,那让狄仁杰成为举世闻名“神探”的高罗佩,也是值得交待一下的。

他是位荷兰外交官,对中国古代琴棋书画等艺术十分痴迷,他师从古琴大师叶诗梦,还曾经同于右任和冯玉祥等人一起,组织天风琴社,所著《琴道》一书,被认为是古代琴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之作。

他1943年任荷兰驻重庆使馆一秘,夫人是前清重臣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正是在此期间,他读到了清初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结合那时流行的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他决定将中国的探案故事进行改编和创作。

先是改编,大火,后是创作,更是一鸣惊人,最终集成了《大唐狄公案》,不但火了自己,也使得狄仁杰不仅成为同中国本土侦探一哥,即大宋朝包公并驾齐驱的“神探”,从此,“中国的福尔摩斯”的美名,远播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