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杨修,三国时期颇有文学才华的人物,出身世家,可惜站错队伍,跟错人,最终引来曹操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最为重要的一点,不是杨修为袁绍之外孙,祸不及后人,何况曹操也是个宽宏大量之人,杨修之父杨彪也对曹操的政治地位也没什么影响。

杨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时,应该说还是比较为曹操所信任的,据《三国志》:“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又有“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观这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杨修才华出众,所以才会为曹操任以“总知外内”的主薄一职,而且“事皆称意”,这样来说,曹操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对他比较看重而且是信任的,不然,不会把这个职位交给他。二,由“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一句可见,当时连魏太子曹丕也要巴结他,而其中的“并”“争”二字,又说明有很多人在巴结他,非是太子一人,可以想见他当时地位之重要。反过来说,这个又可以证明杨修这个时候应该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的府吏,而且关系比较密切,不然无由出现“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的情况。

所以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杨修站错了队伍,进入曹植和曹丕储位之争中。政治角度出发,曹操考虑到了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不容小视,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群谋士,而曹操是深知谋士力量的,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在救曹仁的军中将杨修估计是随便按了个什么罪名就斩首了。《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恐怕对曹操本人来说,非自本意,只巧妙找了个理由。

魏国可是曹操一场一战打下来的,面对刘备,孙权,曹操都时常戒备,曹操可不想自己家内几个儿子为了储位之争而闹得鸡犬不灵而让别人笑话,其次,曹植和曹丕虽然在文学才华上是曹植占优,在政治和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曹丕要胜一筹。而且两人身边团体构成也不一样,曹丕这边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都是一群老谋深算的人,《晋书》云这四人在曹丕身边号称为四友,这四人中,司马懿、陈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谋略应该说公认是汉魏谋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选,吴质心计深沉,文才也佳,朱铄官位是中领军。而曹植门下文士居多,没有什么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吴质之流。

曹操杀杨修,不在个人恩怨,而是为整个魏国做长久安定的考虑,而后继人选,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曹丕更为合适,杀杨修,削弱曹植势力,必为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