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国演义》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曹操假借向董卓献宝刀来刺杀董卓,结果事败,曹操逃亡。在逃跑的过程中被陈宫识破身份,被抓。但陈宫敬重曹操敢于刺杀董卓就弃了官职追随曹操而去,在路过中牟县时,借宿在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和曹操的父亲关系很好,可以说是铁哥们,吕伯奢见曹操来了,自然是好生招待,安排家里人杀猪宰羊,买酒买菜。

曹操在休息时听到外面有磨刀的声音,认为吕伯奢一家想杀死自己立功。曹操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和陈宫便手持利刃将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死。当曹操走到猪圈时,发现一头猪被五花大绑,原来吕伯奢准备杀猪炖肉款待曹操。曹操看到此景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把曹操错杀吕伯奢写得非常生动,可以说是惟妙惟肖。读了这个故事的都不禁地认为曹操生性多疑千真万确。在历史上真有曹操杀吕伯奢这个事件吗?

曹操杀吕伯奢的事件并没有记载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原因很简单,陈寿是受晋朝官方授权作史,晋朝是禅魏所得江山,视魏为正统,所以陈寿就没有记载这件拿不到台面上的事儿。在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的注里面则记载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出自《魏书》,大概意思是董卓入京掌权后,要提拔曹操,曹操认为董卓不是明主,早晚必败,就拒绝了董卓的提拔,官也不做了,带领数人骑着马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回谯郡老家(今安徽亳州),在路过成皋时投宿在了老友吕伯奢家。不巧的是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家中的宾客看中了曹操一行人的马匹和财物,要抢劫,曹操拿起兵器当场杀死数人。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第二种说法出自《世语》,说的是曹操路过吕伯奢家,恰巧吕伯奢出远门去了,但是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家,曹操和吕伯奢的家人行了宾主之礼后。曹操因为自己是违背董卓的命令逃出来的,怀疑吕伯奢的家人要害自己,于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离开了。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八人而去。

第三种说法出自孙盛的《杂记》,大意是曹操在吕伯奢家休息时听见刀盆相撞的声音,曹操认为是要谋害自己,就趁着夜色杀了他们。随即心情悲凉地叹着气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杂糅了《世语》和《杂记》的两种说法,并虚构了曹操刺杀董卓不成变献刀的故事情节。罗贯中这样设计一是可以增加小说的跌宕起伏,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二是曹操刺杀董卓是死罪,要被通缉,曹操心里有鬼,谁都不敢相信,试想一个逃跑的死刑犯什么事做不出,看见谁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他会不会告密抓我,这就为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作了完美的铺垫。

《世语》和《杂记》的说法都不可信,《魏书》的说法比较符合逻辑。理由主要是从有无杀死吕伯奢家人的必要去来考虑。

按照《魏书》的说法,曹操杀死吕伯奢的家人完全是出于无奈,因为吕伯奢家人要抢劫,抢劫不但在现代是重罪,在古代也是重罪,有个成语叫杀人越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曹操马上就要被劫了,他能不反抗吗?此时杀人符合常理。

《世语》和《杂记》只是片面地强调曹操多疑,而忽视了杀死吕伯奢家人的必要性。如果曹操当时怀疑吕家人要害自己完全可以逃走的,因为当时没有危险的紧迫性,仅仅是心里怀疑而已,实际上则没有危险存在。

所以,罗贯中采纳《世语》和《杂记》的观点主要是为了刻画曹操多疑的性格特征。事实上,曹操杀害吕伯奢的家人是因为吕家人要抢劫,也可以说曹操完全是正当防卫,大家都误会曹操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