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三年前,汉宣帝对霍氏还感恩戴德;三年后,为什么汉宣帝灭了霍光满门?

公元前66年,霍氏集团密谋让上官太后设酒宴款待博平君王媪,召丞相魏相、平恩侯许广汉及其属下作陪,然后让范明友、邓广汉奉太后之命将他们斩杀,乘机废掉汉宣帝,立霍禹为皇帝。霍氏密谋已定,但尚未发动便被发觉,霍云、霍山、范明友畏罪自杀,霍禹被腰斩,霍显及霍氏剩下的兄弟姐妹全部被当众处死,因与霍氏有牵连而被诛杀的有数十家。

自此,以已故大将军霍光为代表的、掌控西汉二十多年的、树大根深的霍氏集团,终于被连根拔起,彻底铲除了。但在三年前,汉宣帝对霍氏的态度并非如此。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亲自前往霍光灵堂祭悼,赐霍光谥号为“宣成侯”,以帝王的规格风光大葬霍光:派大臣专门负责霍光墓的修建事务,征调三河地区兵卒为霍光挖掘墓穴,拨出三百家民户侍奉墓园,设置长、丞负责守墓和祭祀事务。

此外,汉宣帝还任命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并下诏免除霍光后代子孙的赋税、徭役,让他们继承霍光的封爵、食邑,世世代代、永远不变。

汉宣帝之所以如此对待霍家,主要是因为霍光无论是对西汉,还是对汉宣帝本人,都是有功劳的。对西汉而言,霍光受汉武帝临终遗命,行周公之事,保持了西汉政权的平稳过渡;对汉宣帝而言,霍光则有拥立之大功。

那么,汉宣帝为何在三年前还对霍氏感恩戴德,而三年后却把霍氏灭门了呢?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霍光时说:“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由此可见,在班固看来,霍氏遭到灭门,根源在于:霍光不学无术,不明大道,沉溺于过多的欲望。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花了较多的篇幅来探讨此问题。在司马光看来,霍氏被灭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霍光在汉昭帝、汉宣帝有能力亲政的情况下,仍然不愿放权,“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私党,充塞朝廷”,致使上怒下怨,皇帝和吏民都“切齿侧目,待时而发”。

其二、汉宣帝未能采取措施维护功臣之后,刻薄寡恩。

司马光提出,假如当初汉宣帝专用官阶和俸禄赏赐霍光的子孙,使他们富有,让他们享用大县的收入,定期前来朝见皇帝,也就足以报答霍光的盛德了,霍氏也不至于被灭门。

但汉宣帝在霍光死后,却仍然让霍氏族人主持朝政,授以兵权,等到事态严重,这才对他们加以裁夺,以至他们恐惧怨恨,生出反叛朝廷的阴谋。

所以,司马光认为,霍氏被灭门,不仅仅是霍氏一家自己招致的灾祸,与汉宣帝也有莫大的关系。

最后,司马光还说:“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相比较而言,司马光的分析显然比班固更加中肯、更加透彻。不过我以为,汉宣帝之所以在三年内,对霍氏的态度有那么大的变化,还与一个人有密切的关系。

此人就是魏相。魏相先后做了三件事,终于把霍氏送上了断头台。

1、霍光去世时,魏相任御史大夫,他马上给汉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提议任命张安世为大将军。恰好,汉宣帝也想任用张安世。于是张安世就成了西汉新任的大司马、车骑将军,主管尚书事务。

大家都知道,张安世是张汤的儿子,在霍光掌权时,张安世站在霍氏集团一边,是霍氏集团最主要的骨干成员。现在,魏相提议升张安世的官职,霍氏集团的势力表面上好像是得到了巩固 ,但实际上,霍氏集团的势力却被分化了。

2、汉宣帝想报答霍光拥立自己作皇帝的大德,封霍光兄长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命他以奉车都尉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

魏相又通过昌成君许广汉向汉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说:“如今霍光虽死,他的儿子仍为右将军,侄儿掌管中枢事务,兄弟、女婿们都身居权要之职,或担任军事将领,霍光的夫人霍显以及几个女儿都在长信宫门录有姓名,甚至半夜也能叫开宫门自由出入。霍氏一门骄奢放纵,恐怕会渐难以控制,所以应设法削弱他们的权势,消灭他们可能会生出的阴谋,以巩固皇家的万世基业,以保全功臣的后代子孙。”

3、魏相还通过许广汉向汉宣帝建议,取消奏章副本,让所奏之事直达圣听,防止阻塞言路而蒙蔽皇上。

依照之前惯例,凡上书朝廷,都是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注明为副本,由主管尚书事务的人先打开副本审视,如所奏之事不妥,则不予上奏。

霍光在世时,一直掌管尚书事务,霍光死后,汉宣帝又让霍山主管尚书事务,所以,任何对霍家不利的奏章,都提前被霍光或霍山截留,汉宣帝自然是看不到的。而魏相建议取消奏章副本,实际上就是防止霍山截留奏章,鼓励大家大胆揭发霍氏,其矛头直指霍氏已经是昭然若揭。

对于魏相的建议,汉宣帝认为很对,下诏命魏相担任给事中,全部采纳了魏相的意见。如此一来,有关霍氏骄横奢侈、为非作歹的奏章便源源不断地递到了汉宣帝的面前,霍显谋害许皇后的阴谋也才被汉宣帝知晓。

汉宣帝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下定决心铲除霍氏势力,逐步剥夺霍氏集团的兵权,罢其三侯,提升魏相为丞相。霍氏集团对魏相既忌惮又怨恨,因此谋矫太后诏,召斩丞相、废天子,事发觉而伏诛。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不禁要问,魏相为何要处处相对霍氏,不铲除霍氏集团誓不罢休?从大了说,魏相这么做是为了天下社稷;从小了说,则是因为魏相与霍氏有仇怨,霍光曾得罪了魏相。

魏相任河南太守时,丞相车千秋的儿子任洛阳武库令,魏相是车千秋儿子的顶头上司。魏相在任太守期间,禁止奸邪,豪强畏服。车千秋去世后,车千秋的儿子觉得自己失去了靠山,“恐久获罪,乃自免去”,逃回长安,魏相派人去追也不肯回来。

霍光听说此事后,未做任何调查,也不问青黄皂白,就责备魏相说:“幼主新立,以为函谷京师之固,武库精兵所聚,故以丞相弟为关都尉,子为武库令。今河南太守不深惟国家大策,苟见丞相不在而斥逐其子,何浅薄也!”

霍光此话一出,马上就有有心人上书控告魏相任太守时残杀无辜。于是,魏相被逮捕了。魏相被逮捕时,河南卒戍中都官者二三千人,老弱万余人,都出来向霍光求情,希望霍光放过魏相。但霍光置之不理,仍然下令,把魏相关进廷尉狱。

从此,魏相与霍氏集团便结下了仇怨。但当时霍光还在人世,霍氏集团权势太大,所以魏相只能听取好友丙吉的建议,“臧器于身,为霁威严”,韬光养晦以等待时机。

正因为魏相与霍光有这一过节,所以魏相才会在霍光死后,想方设法分化霍氏集团、揭露霍氏集团的罪行,并不遗余力地鼓动汉宣帝铲除霍氏。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魏相,汉宣帝或许就会继续被霍氏蒙在鼓里,霍氏或许就可以继续掌权,而不是被灭门。

有时候,人们喜欢把历史上的政治斗争归结得太过高大上,其实,像魏相与霍光这样的顶级政治斗争,说白了也不过是源于一次小小的、看似很不起眼的、轻率的决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