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史书上钟会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钟会是曹魏后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司马师对其评价很高,夸他“此真王佐材也”。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先后率军征讨淮南母丘俭和诸葛诞叛乱时,钟会每次都随征左右。《三国志》对钟会不吝赞美之词:“时人谓之子房(张良)” ,“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谟之勋”。

可见,彼时的人们都认为钟会足智多谋,其军事才能与“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相当,在战略战术策划、战役部署组织上,钟会都能胜任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样一位登高望远、运筹帷幄之人,在灭蜀后策划谋反一事上却显得十分弱智,不仅漏洞百出,而且动机可疑,水准尽失,让人难以理解。

有观点认为,钟会之所以在立下灭蜀大功后铤而走险、举兵反魏,是因为他一向野心勃勃,且私欲膨胀。《三国志·钟会传》记载: 平定蜀汉后 “(钟会)威振西土 ,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之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钟会起反心后,先是上表诬告邓艾谋反,命监军卫瓘将邓艾父子逮捕收监,然后同蜀汉降将姜维串通一气,结成联盟,准备将不愿配合的魏将统统杀掉,事成后以5万蜀国降兵做先锋,魏军殿后,直捣长安、洛阳,全取天下。

史书上虽然对此有详细记载,且言之凿凿,但这就是历史真相吗?

凭钟会的智商,能策划如此幼稚的谋反行动吗? 首先,邓艾也是灭蜀功臣,且贵为封疆大吏,不是钟会想陷害就能陷害的。其次,假如钟会真的想造反争天下,就应该以自己麾下的魏军做主力,而不是与蜀国降将姜维联手击魏,因为自己的老部下更牢靠些,指挥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如果钟会真的要对魏国发起反戈一击,咋说也应该派熟悉中原山川地理的魏军做先锋,而不是派人生地不熟且士气低落的5万投降蜀军作前驱。

如此草率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胎死腹中、草草收场了。欲反叛的军队还没集结完毕,钟会的部下就哗变了,钟会、姜维皆被乱军所杀。

根据钟会的一贯为人以及他的深谋远虑,这一连串有悖常理的突发事件,我们大可以揣测这段钟会谋反的“黑历史” 是被人有意歪曲了。事实上,身为灭蜀首功之臣的钟会毫无造反的意图与动机。

很明显,钟会谋反的罪名是司马昭故意栽赃陷害,是被强加的。司马昭为何要污蔑钟会举兵谋反呢?

话说当年钟会、邓艾率十万大军出征灭蜀时,一位名叫邵悌的大臣求见司马昭,他提醒司马昭 ,钟会拥兵十万之众,是否会对朝廷构成致命威胁?这时的司马昭对钟会等人还未起猜忌之心,他答道:“待钟会攻灭了蜀国, 蜀人已经被打的心胆俱裂,也就不敢 、不愿再作乱了,而远征西南的魏军将士,早已久战疲惫,人心思归,也不会去随同叛乱,所以伐蜀大军不会有问题” 。

出乎意料的是,钟会、邓艾都是军事奇才,伐蜀战争进展的也十分顺利。邓艾率偏师偷渡阴平,很快来到成都平原,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姜维被迫率5万蜀军投降了钟会,邓艾则“检御将士,无所掳掠,绥纳降附,使复旧业,蜀人称焉”。意思是邓艾的部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归降的蜀人都能安居乐业,因此很受拥戴。

孙子曰:“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钟会、邓艾领悟了孙子思想的精髓,努力把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与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可这样做的结果却给魏国的实际统治者司马昭出了个难题。

钟会、邓艾手握十万雄兵,加上蜀国降兵,总兵力不下20万人,这20万经过实战锤炼的精锐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足以摧毁彼时的一切政权。司马昭不敢掉以轻心,为防止钟、邓拥兵自重,威胁朝廷,便给两位灭蜀功臣各自强加了一个谋反的罪名。

他先利用钟会、卫瓘解决邓艾。反过头来再去收拾心腹大患钟会。为了把故事编的更加使人信服,同时为了彻底消灭蜀汉劫余的有生力量,就把有勇有谋的蜀降将姜维伙同钟会阴谋反叛的情节给加了进来。司马昭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后来也确实达到了预期目的。《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钟会自涪(陵)至成都作乱。会既死,蜀中军众抄掠,死伤狼藉,数日乃安集” 。钟会、姜维先后死于乱军中后,西蜀秩序大乱,乱兵烧杀抢掠,死伤枕籍,曹魏两员最有能力和威信的大将身首异处,死于非命,司马昭终于可以睡个放心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