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古人常把"忠义"挂在嘴边,因而对于忠义之士往往是褒奖有加。而像关羽这样堪称"义绝"的,就更是被人追捧,甚至神化。不过在关羽被罗贯中赞颂,被尊为"关帝"之前,他其实就已经有了另一个可以说明他的"义"的身份——汉寿亭侯。

古人很早就形成了"贤臣不仕二主"的观念,所以一般非常抵触降将。

但关羽成了一个例外,因为他投降的目的之一是保护兄长,他投降后又真心为曹操干过事,深得曹操的信赖。且他在投降时道明了,他是去为汉天子干事的。所以尽管中途当了降将,关羽也还是个把忠、义和贤都守得很好的将领。

而在关羽为曹操效力期间,关羽曾斩杀了袁绍手下的大将颜良,为曹操解了围。所以后来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赏赐了关羽一个"汉寿亭侯"的爵位。而这个当降将时获得的爵位,后来也得到了关羽,乃至刘备的重视。

首先解决一些有关这个爵位本身的问题。此前对于关羽所获得这个爵位,一直有"汉寿亭侯"和"寿亭侯"两种说法。而参考最早记录此爵位的《三国志》,这一爵位应当是"汉寿亭侯"。"寿亭侯"一说,应当是后人误传。

关于"汉寿亭侯"这个爵位的解读,《周礼》载:"五家为邻,四邻为里"。而汉代又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所以"亭侯"其实是汉代有食邑的侯爵中最低的那一级。

如此,"汉寿"就应当是地名,是指关羽的食邑。对于汉寿到底在哪,如今尚存争议。一说汉寿是在四川境内,应该是在今四川省广元市一带。一说汉寿即西汉的"索县",也就是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如果再参考关羽获封的时间,便是后一说更有说服力。

那么简单地说清了"汉寿亭侯"这个爵位的问题,再回到关羽身上。

也许有朋友会觉得,关羽即便在"降而复换"一事上做得没错,那他这么珍惜一个曹操给的爵位干什么呢?难道是关羽也动了追求功名利禄的凡夫俗子之心了?

当然不是。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建安五年(200),在关羽帮助曹操化解了白马之围后,曹操主动奏请汉献帝将关羽封为了汉寿亭侯。

"亭侯"等级不高,但当时也有规定,武将可以凭借军功从"亭侯"升到"乡侯"。

张飞从"新亭侯"变成"西乡侯",就是按照这种"进封"制度来的。不过关羽作为蜀汉开国皇帝的结拜兄弟、心腹大将,也着实没必要为了一个小小的"亭侯"就丢掉自己的节操,去巴结曹操。

关羽重视自己"汉寿亭侯"的身份,甚至后来刘备在称汉中王时也在呈给汉献帝的奏疏中提及关羽的这个身份,其实和汉天子有着莫大的关系。

关羽能成为汉寿亭侯,确实是曹操出的力,但即便当时是曹操威胁汉献帝给关羽这个赏赐的,这个爵位在名义上也仍旧是汉天子给的。

关羽向来都是个把国家大义和礼制看得很重的人。就连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也把关羽在桃园结义时的誓词写作:"今结义为兄弟,则同力协心,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因而当某一天,关羽能得到一个合乎礼制的佳赏,能得到所忠心守护的汉天子的承认,那他自然会珍惜这份荣誉。

而因为关羽的这个身份是得到汉天子和朝廷承认的,所以后来刘备在自称汉中王的时候,要在奏疏中拉上关羽,以强调自己的正当性。

就像曹操一面掌权,一面还要借汉献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一样,既然手中有这个么爵位可用,刘备和关羽也就不会把这资源搁置。

况且对于关羽而言,这个爵位是他在曹操手下作降将得到的。他在刘备手下面前越大方地展示这个爵位,就越能说明他和曹操没有太多的纠缠,他对刘备有不变的忠心。

再说,"汉寿亭侯"好歹是汉天子按照当时的规章封的爵位,是武将们努力奋斗都能得到的。所以这也是关羽手中可用来激励士气的一剂有效的"强心剂"。

所以从实际价值而言,"汉寿亭侯"虽然不能给关羽提供多少经济支持,也没法帮他明显提高社会地位,但却给了蜀汉一个可以利用的正式身份。

至于关羽本人,他向来都有忠于汉天子之心,也为到底是效忠汉天子还是效忠刘备而挣扎过,所以承认这个天子赏赐的身份,对为刘备而死的他而言多少也是一种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