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长平之战是战国晚期秦赵之间的一场大决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秦军获胜占领了上党地区,并坑杀了赵国降卒,从而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并且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一说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原因就是赵王中了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中了秦军埋伏,最终全军覆没。

王夫之曾经评价赵国长平之战:“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很明显,王夫之直接将长平之战的锅甩给了赵括,而且认定如果赵国不换掉廉颇,长平之战一定胜利。

历史真的这么简单地用一两句就能说明白吗?我认为不然,这么大规模的一场百万人参加的大决战,哪是只言片语就能说明白的!所以有必要仔细探究下,隐藏在背后的东西或许更能彰显历史中不被人察觉的隐秘。

首先来说说秦国冒险发动长平之战的起因,长平之战发生于秦韩之战后,秦国在取得一系列的成就之后,亲政后的秦昭襄王也迫切地需要做出点成绩给人看,就发动对韩国的战争,白起很顺利地攻占了韩国河内地区的野王,于是就切断了上党与韩国国内的联系。

上党作为一片飞地,地贫民稀,并且无法得到给养补充,对于韩国来说成为鸡肋,于是韩国决定将赵国拉下水,将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君臣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接受上党的土地,派平原君赵胜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二十万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赵国接收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于是秦赵之间的这次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战役开始了。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下上党地区地缘位置的重要性,上党地区虽然民穷地贫,一片不毛之地,但是它却控扼太行八陉中的四陉(见上图):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轵关陉连接河东与河内,是关中东向今河北的捷径。太行陉、白陉和轵关陉一样,不仅是古河内地区的偏门,也是河内进入上党的孔道。滏口陉最重要,不仅联系上党和邯郸,还控制着赵都邯郸与故都晋阳的联络要道。由此可见,上党的得失直接关系到赵国都城邯郸的存亡。

廉颇受命后,立即领二十万大军穿滏口陉抵达长平,然后沿陶清河转入小东仓河进入泫氏。不久,廉颇按照山川形势布置了三条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丹河防线、空仓岭防线。当廉颇正在上党布防时,秦将王龁率十万步骑大军自咸阳出发抵达端氏邑。(见上图)

当十万秦军携愤懑之气抵达端氏邑时,立即对廉颇的空仓岭防线发动了持续不断地攻击:首战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取“二彰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最终,赵军放弃了空仓岭,退到了丹水东岸。

这就是长平之战初期秦赵对峙的大致情况,这里有几点有必要拿出来讲讲:首先这场大战的交战双方其实是被迫拉下水的,上文已经提到秦昭襄王发动对韩作战、攻取韩国河内地区的野王,只是为了亲政后做出点成绩给国人看看。秦昭襄王亲政前的秦国一直都是宣太后和亲娘舅魏冉支持大局,扳倒了亲娘舅之后,“是骡子是马总待拉出来溜溜吧”,秦昭襄王和白起一开始并没有打上党的主意,因为这块飞地的战略意义太重大了,不是不想动实在是不敢动,秦王亲政没几年国内局势还不稳,惹出来麻烦收拾不了,岂不是得不偿失,所以白起拿下野王之后就没再往前迈一步拿下上党。

赵国这边也不想惹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完成了第一次变法,赵国已经成为秦国之后的第二大战国。但是这还不够,当时的赵孝成王准备二次变法积攒实力,使国力一举超越秦国,再与秦国逐鹿中原;不想号称“战国搅屎棍”的韩国把上党一十七郡献到了自己面前,这块烫手的山芋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最后赵孝成王还是勇敢地接了过来,因为这块飞地对赵都城邯郸真的是太重要了,同时也赌秦国只会小打小闹一番、不会发生之后的举国大战。

可以看出,一开始局势是有利于赵国的,秦昭襄王明白这一点,得知上党归赵后,只是派出王龁率十万步骑去试探试探,而没有一上来就派出战神白起发动举国大战;后面的气势之所以会变大,完全是后来双方互相加码的过程。

双方第一次加码的起因也就是王龁初抵战场,对廉颇空仓岭防线的不断攻击。王龁从咸阳出发前,白起交代他到了战场“不许打,要稳住”,但是王龁一上战场就冲昏了头脑,联系上埋伏在沁水北段桓龁的三万精锐步兵就开始夹击空仓岭防线了,廉颇救援不急也就认栽了,退守第二道防线丹水,从防御的角度看,丹水比空仓岭更适合,起码它不会受到河内秦军的夹击。

这是大势所然,再看战场上的部署,廉颇不愧是战国防守第一人,三条防线布置的稳妥缜密,秦空仓岭大捷后,白起亲自到丹水前线考察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打不了只能耗”,一个让敌人无奈的对手才是一个好对手。

但是廉颇不善奇谋的弱点也显露了出来,王龁毕竟不是白起,廉颇如果趁王龁远道而来、立足未稳之时,主动出击,发挥赵骑兵机动性强、善打野战的优势,一举击溃王龁,说不定秦昭襄王知难而退,也就退兵了;结果廉颇非要跟人打坚守战,实际已经输了一阵。这一点反而不如后来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都知道扬长避短,发挥胡服骑兵的优势野战冲杀,廉颇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反而不如初生牛犊的赵括,至于赵括的失败是后话,留待下文再讲,下面来讲长平之战的第二个阶段——对峙。

廉颇以水宽谷深的丹水为依托,全力加固防线。同时,制高点大粮山和韩王山可鸟瞰丹河河谷数十里,敌我动静,几乎全被廉颇掌握。从此,“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实力强而急于求战的秦军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过丹河,战事遂陷入胶着。(见上图)

正是廉颇的对峙,让秦昭襄王更上脸了,十万打不下来,那就二十万,二十万打不下来,四十万,六十万!赵国也就跟着加码,最后就演变成秦赵之间的国本之战,谁都输不起。

这一拖就是三年,秦国拖不起、赵国更拖不起,秦昭襄王要的就是这三年对持,于是军事斗争让位于政治调解,可赵国的一班文臣武将显然不是秦国范雎白起的对手,先是范雎外交斡旋使得同是三晋的韩魏不敢发兵救赵,再者使东方大国齐国骑墙而立,最后居然交好了世仇楚国,把镇守南郡防御楚军的八万精兵调上了上党前线,至于燕国向来都是赵国世仇,不用秦国打招呼就会在赵国背后捅刀子。

白起更是了得,也顾不上一代名将的名头,玩起了阴的,装病而且是那种行将入木的大病。

赵孝成王更加拖不起,四十五万大军囤聚于小小的上党地区,北面对匈奴、东面对燕国的防御一片空白,稍不留神就是灭国之灾;并且大军每日巨大的粮草消耗使得国内已经国困民疲了,再拖三年秦国至多是国穷之下退守函谷关,而赵国是真的要亡国了。

眼看各国救援无望,而赵国的国力又不能支持廉颇继续打持久战,赵孝成王迫不得已,用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不求大败秦军,只求尽早结束战争。

赵孝成王对赵括的要求,就是尽快寻机开战,打成平局就算胜利,只要这场战争早日结束就好。

几乎同一时间,秦国“重病”的武安君白起迅速到达了前线。这次临危受命是秘密进行的,除了白起的几个心腹大将,秦军自己都不知晓。

白起抵达上党,只见上党山势起伏延绵,草木茂盛,风光如画,他却没有心情欣赏。

武安君下令,加固光狼城附近的垒城,深挖壕沟,布置陷阱,等待赵军前来突击。

赵括抵达前线,也做了一番调整。首先,赵括更换了部分将领,也更改了约束。赵括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一个脑袋,他要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每个人都要如臂使指,就得依靠他帐下的这些将军,这些都尉,这些百夫长。如果算到百夫长级别,四十余万大军就有四千多个百夫长,要指挥这么多人,当然要换上与自己一条心进攻的将领。那些还念念不忘廉颇,一心只想防守的将领,势必在进攻中不得力,与其战时拖后腿,还不如现在就撤换他们。

至于更改约束,更加势在必行,因为廉颇此前的约束,是以防御为主的,要进攻了,指挥号令当然要改成进攻为主的。

赵括就像一个足球教练,要求他将一支意大利式防守型球队,改造成一支巴西式进攻型球队,不更换队员和改变战术,肯定是不行的。

每个将军,都有自己的一套风格,赵括首次作为主将,便指挥四十余万大军,没有发生什么乱子,已经展现其大将风范。

赵括稳定军心后,指挥赵军渡过丹河进行大反攻,长平大决战终于登场!

赵军沉寂三年,突然之间的反攻,爆发的威力还是非常可观的。赵军前部狂飙突进,如同一阵阵狂风卷起,往秦军壁垒冲来。

为了诱惑赵军深入,白起暗中调走部分第一线的守军到光狼城集结,同时下令,任何情况下,所有守军必须坚守壁垒。

数十万人短兵相接,气氛摄人心魄,双方杀得尸横遍野,上党的大地颤抖不已。

秦军光狼城大营,黑色大旗迎风飘扬,上面绣着黑底白字的“王”字,秦军对内仍然隐瞒着武安君上任的消息。

秦军中军大帐,众将校憋了两年多,如今见赵军倾巢出动,纷纷请战支援前线。不料王龁却一反常态,坚持不支援,众将围住主将王龁,个个慷慨激昂,跃跃欲试。

“诸位将军,引诱赵军渡过丹河,退守空仓岭一线,是本侯的意思。”武安君白起正色道。

白起正待多言,帐外不远处鼓声、号角声四起,一名军士来报:“禀报将军,赵军前部数千人攻打光狼城!”

帐中将校惧惊:“赵军来的如此快!”

只有白起笑道:“本侯为何一退再退,马上就有答案了,诸位立即去指挥守垒,没有本侯的命令,不准一个军士出垒迎战。”

赵军来的快,而且来的坚决,因为白起作战的一贯思路,是不惜军士性命,无论是对方的还是己方的。

为了让赵军远离丹河,白起令王龁将部分第一线丹河守军召回,然后命剩下的守军坚守不能退,同时又不派援军,等于将几万丹河沿线守军置于赵军的刀枪弓弩之下。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若是不假戏真做,让赵军杀死几万秦军,岂能让赵括全军渡过丹水。

入夜,秦军光狼城大营,中军大帐,熊熊燃烧的牛油火炬,将帐内照得宛如白昼。

帐内依稀可闻几里外,赵军将士的呐喊“直捣咸阳”,听着分外刺耳,这也说明赵军主力已经到达附近。

大将王龁紧握拳头,对上首的武安君白起兴奋道:“君上,赵军终于上钩了,此番定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白起压抑住兴奋之情,迅速安排将军王陵和司马梗两项任务,二人领命而去。

王龁对武安君的计谋佩服的五体投地,为自己的轻率感到些许不好意思,高声请命道:“君上,可有任务交予莫将?”

武安君道:“将军莫急,待赵军后撤,将军可趋兵猛追。”

这个时候,赵军大部反击至光狼城附近,遭遇到秦军依城修筑的无数壁垒。

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从赵军开始反攻到遭遇壁垒,这一阶段已经让秦军付出惨痛代价,白起布置的几万诱饵,几乎全军覆没。赵括背负兵法天下第一的美誉,的确有两下子,迅速让秦军付出惨痛代价。

赵国朝堂之上,年轻的赵孝成王意气风发,对众臣道:“马服子不负寡人之望,秦贼(即秦昭襄王),待赵括将军到河内将尔等生擒!”

赵国众臣纷纷向赵孝成王道贺,赵孝成王踌躇满志,一副即将完成祖父、父亲未完成的功业模样。

不过战场风云莫测,赵括统领的赵军,很快遇到麻烦。

光狼城和附近壁垒,磙木、擂石齐下,赵军前部数万人不得不限于停滞。赵军还不知,光狼城附近的秦军数量,要超出赵军不少。

一支上千人的赵军迫近,此时数万弩箭从天而降,黑压压的把天空都遮住了。黑云盖下,一瞬间这一支赵军竟是连呼喊哀号都没有来得及发出,上千攻城赵军静悄悄地瞬息间就被屠戮个一干二净。

赵军震惊!全身汗毛都竖起的惊悚!秦军痛快!一口恶气出之而后快的舒畅!

这是整个战局的转折点,若是赵军继续全线进攻,这一千赵军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当赵军在光狼城附近遭遇秦军坚固的垒城,赵括审时度势,下令全线退兵。兵法上说“不利则退”,赵括用兵法是没话说的。如果说在野战中赵军还占优的话,攻打坚固的壁垒,赵军损失就太大了。

这好比足球比赛中,一方大举进攻取得1:0的领先优势,立即转为防守。赵括确实有两把刷子,并没有一味地只知道进攻,赵括“天下莫能当”的兵法,绝非浪得虚名。

赵军一面放火烧林,一面布置陷阱,用强弩兵断后,退得井然有序。秦军纵然能拖慢赵军的步伐,却未能大规模杀伤赵军。

赵括指挥的赵军,在付出一定代价后,主力还是渡过丹河,又回到长平大营。

在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赵军损失不小,至少有数万人阵亡,秦军损失反而更大一些。

然而秦军的损失绝对也是值得的,就在赵军退回长平大营时,秦军司马梗部溯秦川水绕到百里石后方、攻克了北部的百里石长城,王陵部则沿着小东仓河突破赵军丹河防线,随即秦军主力迅速填满,将赵军主力与辎重部队彻底隔绝。如此,赵军主力被秦军主力和奇兵包围在了泫氏—长平关—故关—泫氏这片方圆五十余公里的三角地带,赵军辎重部队被秦军包围在了大粮山地区。赵军主力兵多粮少,辎重部队兵少粮多,两方不能互通。

现在战场的格局大为不同,就在赵军这一攻一撤的过程中,秦军已经对赵军完成战略包围。

等而围之,这在兵法上从无先例。实际上,白起成功的关键是利用了长平地区貌似河谷开阔,实际出口极少的地理特点。

于是战场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围困,赵军与大粮山的屯粮点失去联络,若要打通粮道,赵军必须控制住小东仓河谷。然而小东仓河谷水虽不深,但两岸悬崖峭壁,乱石嶙峋,除偶尔冒出的几蓬杂草之外,别无他物。

要在毫无隐身之处的小东仓河谷运送粮草,赵军明知关山难越,也不得不奋勇突围。赵括令部分赵军分别向百里石长城方向和丹河方向突围,吸引秦军的注意力,却派出一支精兵往大粮山强运粮草。

可秦军主帅是白起,哪能这么好糊弄,白起锚定赵军缺粮,他增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小东仓河谷。

赵军奋力抢运粮食,秦军拼命阻击,两军在小东仓河谷展开激战,河里和岸上,一时喊声鼎沸,杀声震天。

小东仓河谷中,尸积河道,血流成渠,极少数赵军血盈袍铠,也只扛了数袋粮草返回长平大营。

赵军大营还有三十万人上下,光是千夫长就有三百多个,这点粮食也就是千夫长们一顿的口粮,连赵军的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白起令秦军守住各个山口要道,修筑壁垒,将三十余万赵军困在长平。

虽然白起用兵如神,但是秦军此时还未获胜,从伤亡来说,秦军还是大于赵军的,只不过秦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了。

面对秦军的包围,兵法造诣天下第一的赵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向邯郸方向突围。

秦军据险而守,若赵军三十余万人向邯郸撤退,难以调度,半途还要损失不少,突围并不划算。

赵括派人向邯郸求援求粮,此时若是邯郸方面派来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就能与长平军一起反包围秦军!只要邯郸运来粮食,长平赵军根本不怵秦军。

要说赵国的援军,只剩下李牧的边军战力比较强劲,其他的军队数量质量都不行。

生死存亡时刻,将代郡、云中、雁门等地的李牧守军调来,也就是十几天的事情。可当时李牧还不出名,他要十多年后才会大破匈奴。但是若李牧军南下,他那点二三万的兵力也不足以改变长平战局,而且匈奴亦有可能乘机南下。权衡再三,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还是不敢调动李牧的边军。

于是赵括修筑和加固营垒,以防秦军攻击,虽然援军无望,只要邯郸方面运来粮草,剩余赵军足以与秦军周旋。

赵军长平大营的余粮所剩不多,仅可维系一段时间不至饿死。此时赵国也在动用外交攻势,平原君派人到魏国、齐国、楚国借粮。可是长平胜负未分,这几个诸侯都不愿意借粮给赵国。赵孝成王下令从赵国各地征调粮草,准备给赵括再雪中送炭。

然而此时,秦昭襄王却搞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静。他将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前线,每人赐爵一级。相当于每人要发一套田宅,一顷地。秦昭襄王深谙战争之道,此时他是下了血本,决定与将士一起分享日后胜利果实。

河内郡原属于韩国,是野王城所在的郡,秦国这前几年一直在攻占河内郡的领土,但是却并没有在河内郡征兵。

河内郡靠近上党,秦昭襄王从这里就地取材,也是时间所迫,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

赵国邯郸方面,如果要运送粮草,此前是先从“羊肠陉”和“滏口陉”运到北上党,再由北上党南下。但是南北上党之间的百里石长城,已经为秦军所有,那么赵军运送粮草,只能是通过魏国的“白陉”来实现。

秦昭襄王临时组建这么一支军队,为的就是将魏国的“白陉”堵死,对整个长平战场再进行一次外围的包围,目的是阻止邯郸的援军,断绝长平赵军的救命粮草。

这支秦军数量足有八万至十万,虽然没有作战经验,但是对付同样是民兵为主的赵国运粮部队,不成问题。如果赵国一样征召无作战经验的少年来强攻,这支秦军根本就不惧赵国援军。如果赵国调北方李牧的精兵来,二三万的数量必然有限,秦军新兵蛋子修筑垒城守之,也无大碍。

战争打到这里,赵括的军队就难受了,无粮也无援军,但这并非全是赵括的错,年轻的赵孝成王比之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确实逊色两筹。

赵括离开邯郸之后,赵孝成王没有要求赵括事无巨细地向其汇报,赵孝成王深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就像当年赵惠文王信任赵奢一样,赵氏家族这几代君王,对将领可是充分信任的。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赵孝成王也没有给赵括更多的支持,赵孝成王放权给赵括,这在一场中小型战争中没有问题,但是像长平之战这样的旷世大战,国君在背后光有信任是不够的,还得顶力支持。

在对大将的支持上,秦昭襄王就老辣得多,他秘密更换主将白起,亲自赶赴与上党郡相邻的河内郡督战,再征发河内十五岁男子参战,切断赵军粮道。

长平之战,压垮赵括和赵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秦昭襄王发河内十五岁男子参战,切断赵军粮道。

四十六天后,赵括将主力分为四队,组织轮番突击不遂,最后他亲自上阵,率精兵强行突围,被秦军当即射杀。主将战殁,赵军遂降,而秦国精壮经此战也损失过半。

至此长平之战就结束了,至于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我认为是夸大其词了,秦国参战六十万阵亡三十万,赵国参战四十五万到最后哪还会有四十万降卒?秦国战力天下第一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赵括开战前期占了很大的便宜,之后眼见形势不好溜得也快,被围后也打的井井有条,最后带队突围战死很有可能是自杀式袭击,目的就是给余下的赵军留条活路。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赵军留有不到二十万的降卒,后人为了最大限度的抹黑白起,夸大的一倍。但是坑杀降卒真的是白起的本意吗?我看不然,更多的是后面势力的指使,白起仅仅是个“背锅侠”罢了。

无论是四十万还是二十万,秦国大规模坑杀降卒是板上钉钉的,我们可以想象下几十万人被坑杀时是何等悲惨的场面,视人命如草芥、视人如蝼蚁,这对人性本身来说真是可悲、可叹、可怜!

五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如法炮制,坑杀了章邯投靠过来的二十万秦军,真的是“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

历史没有那么简单,历史的记载中往往寥寥几句就概括了整个过程,但是历史背后的隐秘实在是值得我们玩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