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 。

蔺相如是一个识利害,知进退,富胆识,有智勇,性刚烈,无畏惧,明大义,宽同仁的人。

1、识利害,知进退

令缪贤向赵王举荐蔺相如时,以自己的经历告诉赵王,蔺相如是一个有智谋的勇士。令缪贤说自己曾“有罪”,想逃到燕国去,理由是自己跟随赵王与燕王会面时,燕王曾经握着他的手说过“愿结友”的话。

而蔺相如却不让他逃往燕国,理由是燕王之所以对令缪贤说出“愿结友”的话,是因为令缪贤得赵王幸。如果令缪贤逃到燕国,而燕国畏惧赵国,势必要把他迁返回来。

到那时必会让令缪贤陷入被动境地,道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正是因为蔺相如的形势分析,利害权衡,才让缪贤因此幸免于难。由这件事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利害,知进退的明智之人。

2、富胆识,有智勇

蔺相如被赵王召见,他当即表态:“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短短数语,一个有胆有识,有勇气,有决心,有自信的蔺氏先人跃然纸上。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毫无畏惧,而是审时度势,恰当分析形势,步步为营,晓秦王以利害,最终全璧全身而归。

3、性刚烈,无畏惧

在渑池会中,蔺相如再现其刚烈无畏的气慨。秦王仰仗势强,想在渑池会上羞辱赵王,让赵王在酒习宴上鼓瑟。蔺相如马上命令秦王击缶。秦王怒,不许。蔺相如并未胆怯,而是“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蔺相如则告诫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看似温言柔语,却是软中藏锋,绵里藏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面对秦王持刃左右,蔺相如是“张目叱之”,结果“左右皆靡”。蔺相如一张目,秦王左右便被吓退了。

4、明大义,宽同仁

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后,廉颇因认为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居于上位,并且认为“相如素贱人”,所以无法容忍,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听说后,避免与廉颇打照面。为了避免在朝堂之上与廉颇见面,干脆常请病假。

有一次在路上与廉颇相遇,自己则远远避开。蔺相如这种在廉颇面前畏首畏脚的做法,实在让他的门人看不下去了。大家说,我们背井离乡离开亲人来投奔你,是因为听到你的“高义”大名,现在见你在廉颇面前这样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就是一般人也不会这样,何况你是个为相之人?

我们还是走吧。蔺相如反问门客:“你们说廉颇将军与秦王谁更厉害呢?”大家说:“当然是秦王了。”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叱责他,羞辱他的大臣。我虽然无能,还不至于畏惧廉将军。我想的是,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是因为赵国有我与廉颇的原因。

如果我们两个人因为私仇争斗起来,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却对国家无利。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先国家之急,而后才可以讲私愤。”正是蔺相如这种深明国家大义,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舍私为公的高尚品格,折服了廉颇。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义正言辞后,深深地为自己的小肚鸡肠而悔愧,这才有了有了流传千古的“负荆请罪”。毛泽东同志说,知错能改就是好同志,廉颇将军真无愧也。自此,两人结成刎颈之交,以生死相许。司马迁之所以把廉颇与蔺相如同列入传,正是两个人各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优秀品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