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对于永乐皇帝的评价,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雄才非比常人,并且有远见,能够看到未来发展动向,并且气宇非凡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四处征战,最后去世也是在征战蒙古的途中。在他统治之下,明朝初期经历了一个小高潮,是一大盛事,在这个时间里,明朝蓬勃发展,民定安生,一切都井然有序,综合国力远超于之前的朝代,所以后来的君主,对于朱棣的评价一直很高。

永乐皇帝朱棣的功绩有哪些呢?

朱棣本人特别喜欢亲自率兵打仗,这在历史上看来,很难有君王能够如此。他五次亲自攻打北元,对于北元的给予了重大的打击,摧毁了它的中央机构,还基本覆灭了其军事装备,对于明朝的稳固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20年契机。可以说,如果没有朱棣的基础,明朝能够延续200年是不太可能的。

他还特别注重航海事业,多次派人去西洋探险,在这一途中,有不少航海家都崭露头角,其中不乏我们熟知的郑和、马欢等人。而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在于宣扬国威,积极进行外交事务的磋商,同时也把中国人热爱和平的观念宣扬给了世界,依附于明朝的藩属国也越来越多,直至西亚都有国家依附于明朝。不但维持了世界的稳定,而且还消灭了不少土匪强盗,很多国家也会派世界回明朝谒见,有些国王还会亲自觐见,对于当时的国家地位是一次不小的提升。正因为不断四处巡游,故而这一时期的航海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他所乘坐的船只,代表着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明朝的技术异常高超,装备非常精良,无论从规模还是技艺,都在当时算得上是第一阶队的。最大的船舶可以重达4000多吨,而且可以容纳2万多人同时在船上。不但如此,巡游各国的时间也是不可比拟的,它可以算得上是世界有记录以来,航海史上的顶峰,对于中国与他国之间的各项往来,有着异常重要的填补。

对于文化的发展,朱棣也是非常重视,就拿《永乐大典》一书来说说。这《永乐大典》内容包含非常宽泛,是古代一项非常伟大的文化工程。它里面所包含的图书都是没有经过删改的,能够很好地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换句话说,它是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它里面涵盖的重要史书典籍总共有七八千种之多,最早的记录可能达到先秦时期,最近的时期可能能够记录到明朝刚刚成立之时,他们都说当时的《永乐大典》包含了宇宙之间能够记录的所有东西,涵盖了古今以来所有的内容。很多宋朝元朝时期的秘典,都能够通过这部书得以善存。它里面的内容主要有些经史子集,还有不少宗教方面的书籍,同时农商工艺都有包含在内,戏剧、文学作品更是不在话下。它里面所摘录的东西,一字不差、一字不漏,都是按照原来书籍内容所编著的,有时候整部书、整段内容都被清楚地记入在其中,要想要寻找一些内容,有了这本书就非常方便,能够有效地保存文献的原始性。

在政治方面,他也是大刀阔斧,力行改革。在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中国历经千年的丞相制度,直接被废除了,而由皇帝一个人直接管理六部事务,六部的最高官员,都要定期向皇帝禀报事务,这样一来,虽然大权集中于一人手中,但是皇帝每天的事务也是非常繁多,常常力不从心。朱棣就积极进行了改变,他改善了文官制度,这就是后来逐渐形成的内阁制的原型。而这一制度后来也被西方的一些国家纷纷模仿,现在也能看到有些有些国家还是保留有这项制度。在内阁务事的官员,他们虽然官位不高,但是一定要经过翰林院院士的层层选拔,就形成了如果没有经历过庶吉士不能进入内阁的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明成祖之所以称之为永乐皇帝,主要是因为他把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平,因为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永乐年间,所以就因此得名。北平对于朱棣而言意义非凡,他在这里做了30多年的皇帝,政治一直比较稳定。他之所以要迁都,主要是考虑到北平的地理位置,它处于农业区也牧业区接壤之地,并且交通位置十分紧要,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可以在这个地方进行贸易,并且定都于此,可以抵御北方来犯的蒙古人,而且对于东北地区的稳定,也能进一步控制,从而达到控制住全国的局势的作用。所以,明成祖一继位之时,他就开始着手迁都事宜。永乐初年,他下诏改北平为北京,并且把北平府改名叫做顺天府。永乐四年的时候,他下诏明年开始修建北京的宫殿,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他还命宋礼等人修筑回通河,把淮安附近的运河重新修葺使用。

说起这修建宫殿,就要好好说说这紫禁城的修葺。紫禁城整个呈现长方形的形态,四面都有着10多米高的围墙作为庇护,城墙之外,一直能够延伸的周长达到了3400多米,还有护城河作为保护设置进行保护。四面都有一个出入口,分别为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每一面城墙上面都有着精心制造的角楼。宫殿都是由木材制作的,都有着交相辉映的彩画作为点缀。紫禁城的建造,揭示着古代皇权专制的思想的极大体现,并且也完全符合宗法礼仪的相关规定,对于皇权的彰显,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朱棣此人,总体来说还是功绩比较为主,但是他同时生性多疑,并且对于生命常常不屑一顾,但是他还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成就了明朝初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