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许多人将秦朝之前的那段大分裂时代称为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也不能算完全正确。因为严格来说,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时代,其中作为划分这两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那么问题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事件那么多,为什么三家分晋具有划时代意义呢?其实给出这个定义的人就是历史大咖司马光,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司马光在他的鸿篇巨著《资治通鉴》开篇就谈到了尊崇礼制的重要性,他认为天子之所以可以统领万民,根本原因在于礼制维系着整个国家的纪律纲常。只有当大家达成共识认为:天子统辖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控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整个社会从上至下各守本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司马光提出了天子最重要工作就是维持礼制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当然,光空谈理论,不举例子的书不是好书。因此《资治通鉴》开篇在简短讲述了礼制的重要性后,马上进入主题写出了导致礼制被彻底破坏的“三家分晋”事件。

晋国原是春秋最强大的诸侯国,到了晋出公在位时期,晋国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世袭正卿的智氏家族的手中。公元前453年,身为卿大夫的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联合灭掉了智氏家族。此后韩、赵、魏三家掌控了晋国的大小事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其地位与晋国国君平起平坐,晋国自此名存实亡,直到公元前376年被韩、赵、魏三家彻底瓜分。这便是“三家分晋”的大致经过。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到,晋文公当年对周朝王室立有大功,于是他请求周襄王在他百年之后赐予王者的葬礼,周襄王当即拒绝并说道:“这是国家的典章礼制,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样的事情,这也是叔父(晋文公)所厌恶的啊。如果不然的话,叔父自己也有封地,尽管行王者的葬礼好了,又何必请我赏赐呢?”晋文公听完这番话后心生畏惧,不敢再提此事。当时周天子的实力已非常弱小了,与晋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像晋文公这么强势的国君却也不敢僭越礼制。

同理,诸侯国中那些强势的卿大夫完全有实力驱逐他们的国君,但始终没人敢这么做,不是因为力量不够,更不是于心不忍,而是他们害怕僭越之举会引发天下人的众怒。

然而,“三家分晋”事件发生后,周天子不申斥,却反而将韩、赵、魏三家从卿大夫提升至诸侯的地位,周王室的礼制是被周天子自己给破坏完了。既然君臣之间的礼制被破坏,天下人便以实力争高下,过去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因此,司马光将“三家分晋”之前,礼制尚可维系的时代定义为春秋时期;将“三家分晋”之后,礼制彻底破坏的时代定义为战国时期。这便是春秋战国分界线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