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之后,民间百废待兴,疮夷待复,修生养息,恢复国力。对匈奴只能采取忍让怀柔与和亲的政策,无力征服讨伐。对于西域各国的态度,则完全放弃,更是无力兼顾,西域与汉王朝断绝联系之后,其大部分国家受控于匈奴,匈奴越加强势,对东汉侵略也更加严重,建武十三年,匈奴寇河东,建武二十年匈奴直捣上谷、中山、上党等地。

建武二十二年(46年),野心极大、蔑视汉人的匈奴单于舆去世,又赶上匈奴境内连年蝗灾,赤地千里,人畜死亡极多,乌恒也趁机进攻匈奴,在内忧外患下,匈奴蒲奴单于立,而日逐王比与蒲奴不合,领南边八郡自立为呼邪韩单于,并向东汉请求内属,愿为东汉北方之屏蔽。匈奴从此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居于漠北,东汉便执行以夷制夷之策,南匈奴抵御北匈奴,颇有成效。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光武帝崩,明帝继位,至永平十五年(72年),此期间北匈奴犯边更加严重,南匈奴中亦有叛于北匈奴者。东汉经多年的休养生息,已国力大增,在国内经济需求下,亟待打开西域通商之路,再现汉朝赫赫威名。因此,“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被东汉提上日程。

永平十六年(73年)窦固耿秉北征匈奴

永平十六年六月,东汉分兵四路,大举进攻北匈奴汗国。

太仆祭肜,度辽将军吴棠,率河东郡、西河郡的羌部队、匈奴部队以及南匈奴汗国王庭设美稷骑兵,共一万一千人,出高阙关。

奉车都尉窦固、好畤侯耿忠,率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三郡地方部队与卢水羌、匈奴骑兵共一万二千人,出酒泉郡。

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秦彭,率武威郡、陇西郡、天水郡骑兵一万人,出张掖郡居延。

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率太原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定襄郡、乌桓部落、鲜卑部落骑兵,共一万一千人,出平城。

四路大军中有三路无收获,只有窦固、耿忠军,进抵天山,攻击北匈奴呼衍王,杀一千余人,追击到蒲类海,占领伊吾卢,屯垦驻军,这也是四路军中最重要的一路,实现了先击白山,得伊吾,破车师的战略目标,得到伊吾卢,便得到了进入天山南北诸国的钥匙,可保障通往西域道路的安全,不会被匈奴袭击骚扰,为日后班超出使西域提供基础条件。

永元元年(89年)窦宪举兵北征匈奴

东汉第二次击匈奴的动机:

从建初五年至章和二年,班超在西域虽然孤军奋斗,但已打下根基,东汉朝廷见恢复西域大有可为,准备予以支援。

北匈奴诸王争立,再次内乱,国力势微。

南匈奴态度积极,请求对北匈奴出兵。

东汉为窦皇太后主政,为其兄窦宪提供戴罪立功的机会。

永元元年六月(89年),窦宪与耿秉率精骑四千与南匈奴左谷蠡万骑出鸡鹿塞。

南匈奴单于挛鞮屯屠何率大军出满夷。

度辽将军邓鸿与南匈奴左贤王安国,出稒阳塞。东汉大军以涿邪山为目标,分三路挺进。

窦宪所属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率南匈奴精锐骑兵一万余人,在稽落山与北匈奴会战。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单于逃走,汉朝三路大军追击,抵达私渠北鞮海,杀名王以下一万三千人,前后八十一个部落投降,约二十余万人。窦宪、耿秉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命班固在山上刻立石碑,记载这次大捷,宣扬汉朝国威,此战也被称为燕然勒石战役。

永元二年十月,南匈奴单于屯屠何派左谷蠡王率骑兵八千余人,出鸡鹿塞向北匈奴奇袭。南匈奴杀北匈奴八千余人,生擒数千人。

永元三年一月,窦宪因北匈奴极为衰弱,打算一举灭之,派左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进击金微山,大破北单于主力,俘虏北单于母阏氏,斩名王以下五千余人。北单于仓促逃走,不知去向,北匈奴势力彻底瓦解。

班超出使西域是东汉对匈奴战争政策的延续,战略目的有两个

一、以夷制夷之策断匈奴右臂,阻挡南侵

东汉想确保边疆安稳,必须打击北匈奴,打击北匈奴就要先保证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稳定,如要保证河西四郡平稳,必须控制西域诸国,一旦西域拿下后,如同断绝北匈奴右臂,阻挡其南侵。采取的以夷制夷之策分为两步,以西域制西域,以西域制匈奴,正如班超所说,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与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是根本目的。

二、打开南北道,重开西域要道

东汉欲打开南北通商之路,恢复与西方贸易,增加国家财源。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条通道:从鄯善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出大月氏。自车师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出大宛。南道离匈奴势力范围较远,匈奴的影响力较小,因此,班超在西域的经略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先通南道,再进北道。

永平十六年(73年)班超跟随窦固出击北匈奴,以假司马之职率兵攻打匈奴伊吾之地,又与匈奴战于蒲类海,因斩首甚多而为窦固赏识,派遣他与郭恂一起出使西域,最初仅率36人,即使后来东汉增援也不过上千刑徒与几百军士而已,如此便能击杀北匈奴使者于鄯善,斩于阗之巫者,连接乌孙、月氏袭击疏勒,以西域之粮、西域之才、西域之兵横扫西域不服势力,班超的坚毅果决,纵横裨阖的谋略令人惊叹。正如王夫之评价班超: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擒则擒,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

东汉明、章二帝时,国力已经恢复,可以对外进行扩张,永平十六年,窦固取伊吾卢,班超便以此为据点,出使西域。永平十八年(75年),明帝崩后,章帝即位之初,东汉平定西羌叛乱投入大量兵力,无暇顾及西域诸国,北匈奴此时大兵围攻柳中城,车师、龟兹、焉耆均反叛,洛阳又赶上大旱,章帝决定撤销西域都护,西域形势立刻瓦解,唯独班超在疏勒苦苦支撑,竟能联合康居、于阗、疏勒等国大破姑墨石城,西域形势开始有所好转,在班超的上书请兵后,东汉分别于建初五年(80年)派遣徐幹率千人罪囚支援,元和元年(84年)派遣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支援。和帝永元三年,窦宪派大军破北匈奴于金微山,诸国见北匈奴瓦解,班超且接连胜利,龟兹等国皆服。永元六年(94年)东汉征服焉耆,完成一统西域之伟业,前共后二十二年。

班超个人能力虽强,若没有东汉政府的支持,亦无法完全降服西域诸国,各国叛服不定,疏勒三次反叛,莎车一次反叛,龟兹、焉耆等皆为墙头草,只有将北匈奴彻底击败,对西域诸国产生极大威慑后,班超借国势、军势之威便可一举平定西域,正所谓,善战者求于之势,不责于人。但是,若无班超神勇表现,东汉已放弃西域,甚至在建初二年,将伊吾卢之兵撤走,在班超不断坚持下,东汉才又兴起收复西域之心,所派士兵从“弛刑及义从千人”到“将兵八百”,最后窦宪大举进攻北匈奴,这一系列的变化与班超在西域的惊人表现密不可分。由此可见,国威大势与班超在西域苦心经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才有惊人效果。

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超过东汉明、章、和三帝,但仍无法彻底使匈奴降服,盖因匈奴国内统一。东汉运气不错,在明帝、和帝时期,匈奴内部已分裂为两部分,南部匈奴归顺汉朝,以夷制夷政策便得以开展,两次征伐北匈奴中,南匈奴军队功不可没。而北匈奴分裂后,国力更加衰弱,人心浮动,为争夺单于之位,更是再三分裂,所以窦宪耿秉能犁庭扫穴,尽毁其根本。北匈奴被征服后,东汉再次运用以夷制夷之策,在北匈奴残部中设立单于,以都护监视,而拒绝将北部大片区域归还南匈奴,以防止南匈奴势力渐大而不可控,依旧让南北匈奴两者相争,东汉坐收渔利。班超在西域中能异彩连连,也是靠此计策,使西域各国互相牵制,以西域牵制匈奴,夷狄攻夷狄贯穿始终。

总而言之,东汉二击匈奴,在军事上对北匈奴实现强力压制,在国家大势上占足优越条件,使以夷制夷之策执行的十分彻底,颇有成效,再加上窦固、窦宪、班超等良臣名将实施推行,便把大势、策略、将才三者统一起来,最终实现灭匈奴、通西域的壮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