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夷陵之战非常有名,无论三国迷还是游戏粉对这场战役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在三国志11的决战称霸模式中,夷陵之战也是我们必过的一关。这场重创蜀汉元气,彻底粉碎了刘备中兴汉室梦想的惨烈战役也最终完全固化了三足鼎立的版图。

吴蜀相争,从个人情感和童年回忆的角度出发,大家肯定都是偏爱蜀国的。在不禁为关二爷败走麦城和刘备夷陵惨败扼腕叹息的同时,大家是否冷静下来思考过,假如夷陵之战胜利的是蜀国,对蜀汉的事业就真的会有利吗?今天我们就细致分析一下,如果夷陵之战胜利的是刘备,对于吴蜀反而更加的不利,甚至加速他们的灭亡。

蜀汉战败益州还可稳定,但是孙吴战败扬州必然不保。

后来的史实大家都知道,蜀汉方面投入到夷陵战役的兵力加上沙摩柯的蛮兵最多5万兵力。即便这5万人溃败掉了,当时蜀汉总兵力接近10万,也就是说留守益州的还有5万。只要永安和汉中不失,蜀地的大本营是安全的。永安这边吴国打不进来,汉中方面有魏延凭借地利镇守,曹魏方面也啃不动,也就是说虽然夷陵之战刘备遭遇惨败,但是蜀汉的“基本盘”还在。

现实对于孙权来讲,就远远不是那么的友善了。上图是魏蜀吴三国的大致兵力分布,曹魏虽然国力最强,常备军的人数基本都是60万上下,吴蜀凑份子也没法比。之所以吴蜀能够以弱势兵力“抵御”曹魏的侵略,除了地理优势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要感谢辽东的公孙家,鲜卑,南匈奴和羌族的掣肘。曹魏在东北的10万大军要防卫辽东和鲜卑,洛阳地区15万兵力是抵挡南匈奴的,这25万人动都动不了。凉州的7万人马看似比汉中守卫多了一倍,他们还得分一半人防轲比能,与汉中魏延是战略相持的。襄阳和合肥的前线各自都有12万左右兵力才正好与吴国形成了“军力平衡”。事实上吴国和曹魏的“势均力敌”是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助攻”下才勉强达成的,一旦兵力部署失衡,合肥兵力增多或者扬州兵力减少,就是孙权灭亡的丧钟。

很显然如果刘备在夷陵歼灭了陆逊,孙权至少损失五万兵力,当然刘备也是惨胜。最直接的会导致以下两个情况:

第一: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从大局出发也同意,蜀汉占据江陵但不可能拿回整个荆州。孙权方面派重兵在柴桑和长沙地区布防,以防止刘备进一步的过激军事行动。

第二: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刘备心态飘了不同意,两边接着干。孙权派重兵到柴桑和长沙地区接着跟刘备耗。

这两个情况无论是哪一种真实的发生,必然会导致孙权从扬州的核心区把兵力分到荆州的交战前线去。那么东南战区的曹魏和吴国就会失去战略平衡,曹魏在合肥的重兵就可以趁建业空虚发起渡江行动,大概率一举拿下吴国的扬州大本营。

扬州地区如果“泛蓝”了,吴国就丧失了他的“基本盘”。孙权领土的“虚胖”问题是三国之中最严重的,看似整个南方地域广阔,在“身材”方面不输曹魏,但是其“有效国土面积”也就是扬州,荆州南部和交州一些汉化程度稍微高一些的城镇。而且山越和东南沿海的少数民族也一直和孙吴政权的相处不是很融洽,时常爆发一些武装冲突。如果扬州丢了,在荆南和交州的孙吴势力就像大清铁蹄下的南明小朝廷,一碰就碎。

以国家根基的稳固角度出发,刘备输得起夷陵,但是孙权必须万无一失。在司马家执政曹魏之前,曹丕曹叡他们制定的战略方向都是“先吴后蜀”,孙权方面的军事压力相比蜀汉要大得多呢。因为扬州人口众多,经济又发达,曹魏拿下孙吴后总人口或突破900万,常备军人数高达90万甚至100万。到那个时候以千万人口基数和百万正规军的国家实力,清缴百万级人口和十万兵力割据的益州简直太轻松。曹丕如果是玩家直接军团委任托管电脑自行战斗,下楼拿个快递的功夫就统一全国了。

综上分析,孙吴在夷陵的胜利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如果刘备真的歼灭了陆逊的大军,让曹魏有机可乘吃掉了吴国,蜀汉自己也命不久矣,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夷陵之战打得不应该,孙权偷袭关羽更不应该,“曹魏强吴蜀弱”的格局早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时就已经定下了。孙刘最后的灭亡不完全是北方的打压,也有自己互相的猜疑和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