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早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在《隆中对》就明确表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诸葛亮在这里谈到的益州,不仅仅只是包括东西两川,显然同时也包括了当时行政上还属于益州的汉中郡。而且汉中郡作为连接荆州和益州的纽带,更是“跨有荆益”战略不可获取的一部分。秦末汉初之际,刘邦被项羽徙封汉中王,封地就在汉中,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历史经验。所以,虽然在《隆中对》中没有直接提到汉中,但是汉中显然是刘备集团想要完成霸业必须要拿下的地方。

然而曹操先刘备一步,捷足先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平定了张鲁,取得了汉中。在这种情况下,曹刘两家对汉中的争夺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建安二十三年曹刘汉中之战正式打响,双方参战阵容可谓豪华,特别是刘备一方,除了镇守益州和荆州的诸葛亮、关羽等人之外,将星尽出,马超、张飞、赵云、黄忠全都出现在了汉中之战。

曹刘双方对汉中都足够重视,在战争的第一阶段,曹军占有一定优势,曾经两度挫败刘备军在汉中外围的军事行动。刘备军的两支偏师张飞马超和陈式均无所斩获,铩羽而归。经过两次作战失利,刘备在建安二十三年亲自引军来争汉中,但是被挡在阳平关外。

曹刘在汉中相持逾年,对于刘备军来说,战争的转机出现在建安二十四年春天。刘备冒险跨越米仓山,占据了定军山。夏侯渊发现形势不对,引兵争山的同时,筑围和刘备对峙。刘备放火烧围,并进攻张郃部,张郃不敌刘备,曹军的主帅夏侯渊分兵助张郃,刘备这个时候渡过汉水捣毁了夏侯渊在走马谷大营。此时夏侯渊阵脚大乱,被居高临下的老将黄忠一举击杀,此战刘备军大获全胜,同时还斩杀了曹操所置的益州刺史赵颙。

曹操得知汉中朝不保夕,亲自引军来争,但是刘备此时已经占据了优势并且居高临下,据险不出。曹操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只能从汉中撤军,刘备自此全面占领了汉中。

《三国志·先主传》:

“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

曹刘双方对汉中都高度重视,也做了充分准备,可谓是巅峰对决。那么,刘备为什么能够取得汉中之战的最后胜利呢?笔者觉得较之曹操,刘备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一、刘备对于汉中志在必得

汉中对于曹操方面来说,更像是一个军事要塞,是前进益州的桥头堡。曹操平定张鲁后,张既就劝说曹操将汉中数万户人口迁往长安和三地区,汉中由是而空。曹操留在汉中的军事力量并不十分强大,所以才会导致后来夏侯渊的极不安全感。此外,曹操还把汉中东部地区,置析了东三郡,利用申氏兄弟进行羁縻统治。应该说,曹操在汉中基本上是摆出了一个防守的架势,力求固守,但是一旦局面不利,也可以选择放弃。

《三国志·武帝纪》:

“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相比起曹操对于汉中的“鸡肋”之感,刘备对于汉中可以说是志在必得。本文在开篇的时候提到过,汉中是《隆中对》里早就设定好的目标。更是其定鼎天下,两路出兵的秦川一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如果没有汉中,出兵秦川,岂不成为空谈?即便从成就霸业的角度来讲,汉中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汉水穿境而过,也是蜀地的门户和屏障。刘备集团经过赤壁之战,先在荆州取得了立足之地,继而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实力急剧增强如火箭般蹿升。整个刘备集团内部在这个阶段,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高涨情绪,正处于“国运”的上升期,所以对于夺得汉中,就有如刘备豪言的“我必有汉川矣”的坚定信念。

二、刘备占据了地利

汉中本来就属于益州,和益州山水相连,刘备的补给线经受住了考验,在整个汉中之战期间,保持了正常运转。反观曹操这方面,因为补给需要穿越秦岭而来,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作为背靠秦岭的一方,有着非常多的不利条件。曹操的补给,首先要从关中经过千难万险通过秦岭,然后还需要通过汉江运送至阳平关,而此时刘备已经占据了定军山,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当时黄忠和赵云已经进军到汉水南侧的北山故城,从这里可以不断出击,持续骚扰曹军沿着汉江而行的绵长补给线。

《云别传》: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

曹军的粮道安全得不到保障,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曹操的后勤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这就使得曹操在汉中的局面一天天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所以才出现了前文所说的“亡者日多”的情况,最后导致曹操士气涣散,不得不撤军。

三、刘备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就建议刘备出兵和曹操争汉中,并且敏锐地发现了曹操可能存在后方不稳的情况。

《三国志·法正传》: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事实也正如法正所预料的那样。

《三辅决录》:

“时有京兆金祎字德祎,自以世为汉臣,自日磾讨莽何罗,忠诚显著,名节累叶。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遂与耿纪、韦晃、吉本、本子邈、邈弟穆等结谋。纪字季行,少有美名,为丞相掾,王甚敬异之,迁侍中,守少府。邈字文然,穆字思然,以祎慷慨有日磾之风,又与王必善,因以间之,若杀必,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因为曹操僭位称王,忠于汉献帝的几位朝臣发动了叛乱。耿纪等人率领叛军进攻曹操长史王必的军营,王必最终死于这场叛乱。耿纪事件的风波刚刚平息,同年四月代郡、上谷无臣氐又发动叛乱,曹操以曹彰平叛。接着,“南阳吏民苦繇役,冬,十月,宛守将侯音反。”整个建安二十三年,曹魏境内的叛乱此起彼伏,极其不稳定。曹操在这一年还生了一场大病,并写下《终令》安排后事。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拖着虚弱的身体前往汉中,其实我们看得出曹操已经无法全力以赴地和刘备对抗,汉中之战的结果似乎早已注定。

相比起来,刘备的后方就相当稳固了。刘备在出兵汉中之前,和孙权以湘水为界,重新划分了荆州的势力范围。这使得刘备和东吴的关系暂时得到了缓解,不必担心来自长江下游的威胁。另外,刘备夺取益州之后,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这个时候刘备集团内的各个势力也正处于最为稳定的时期,几个势力之间基本能够做到弃怨忘隙,贤能尽用。而且整个刘备集团对于汉中的认识,都达成了一致。

前面我们谈到,刘备进取汉中,就是法正之谋。刘备和夏侯渊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曾经急书诸葛亮发兵增援,诸葛亮以此咨询杨洪。杨洪毫不犹豫地答道“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并且表示“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要知道,杨洪本是刘璋旧人,在这个时候也表示要全力以赴支持刘备争夺汉中。可以说,此时刘备集团的凝聚力正处于最强的时期。

汉中之战,是刘备和曹操的最后一次对决,很多学者认为汉中之战是导致三国争霸局面最终形成的一场重要战役,应该说这种看法是十分中肯的。刘备凭借着必胜的信念,稳固的大后方和占据的地利优势。最终在这次终极对决中战胜了宿敌曹操。刘备此战获胜后,在汉中沔阳筑坛称王,达到了其人生的巅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