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唐贞观三年(629)二月,太宗皇帝做了一项重大的人事变动,老成持重的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左相),由年富力强的杜如晦顶替元舅长孙无忌,担任尚书右仆射(右相),二人分工不同,职责互补,自此成就古来政坛一对黄金搭档。
世传之“房谋杜断”释义:
语义源自《旧唐书》房、杜列传之末的作者议论,这一段文字很浅显明白,照录如次:“世传太宗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有几个词注释一下,文昭,是房玄龄的谥号,裨谌,春秋郑国大夫,东里,春秋郑国大夫子产的住地,此代其名字。
太宗皇帝但凡同房玄龄商议事情,议论半晌,房玄龄注定要补上这么一句:这事儿无论如何得听听如晦的意见。等杜如晦来了,最终赞成并采纳的却都是房玄龄的主张。这是两个相互知根知底的同僚间的信任所致,房欣赏杜的善于决断,杜佩服房的足智多谋。他们联袂处理国事,就像春秋郑国当年拟定外交文书,裨谌打草稿,东里子产进行文字加工修饰,相互配合完美到家。
唐史作者最后很是动情地高呼:“笙磬同音,唯房与杜!”房玄龄与杜如晦的和谐,形同笙与磬合奏出的优美流畅乐曲!俨然他俩就是官场绝配。
作者又补充说,假如拿以往的人物作比,房玄龄就像管仲,而杜如晦就像鲍叔牙。这似乎是不恰当。熟悉齐国管鲍故事的人都清楚,管鲍之间一直都是鲍叔牙让着强势的管仲的。房玄龄怎么可能与管仲相像呢?!房与杜,杜自年轻时即“以风流自命,内负大节”,不甘寂寞,绝非房玄龄生就的谦逊内敛性格。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讲,没有房玄龄,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杜如晦,房玄龄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成就了同僚杜如晦。
早年杜如晦刚进秦王李世民幕府,房玄龄就对其赞美有加,并无私地荐举这位小老弟。他对李世民郑重其事地讲:“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你若只想做个小藩王,可以不用他,如若想谋取天下,没有他辅助不行!
在太宗皇帝这儿,无论年龄资历,都是房稍稍靠前的。但房玄龄“身处要地,不吝权,善始以终。”给予了杜如晦足够的尊重和礼让,上面我们提到的房谋杜断,也是房主动要天子听取杜的意见。
杜死后,太宗赐赠房玄龄黄银带,伤心提及杜如晦,毫不隐讳讲,传说鬼神害怕黄银。用意不言自明,房却毫不介意,二话不说,接受皇帝委托,携天子赐老伙计的黄金带,亲自送到杜的墓前。
太宗常常想起杜如晦,赞其才能,夸其品格,赠其甜瓜,梦其复活,慰其妻子,房玄龄与皇帝一起为之哽咽落泪,适时祭奠,从未见有丝毫妒忌之意。
房玄龄的恭谨自谦是出了名的,辞职让贤在他是家常便饭。所以我们认为,他与杜如晦这一对搭档,能够做到如同琴瑟和鸣,更多的因素在他身上。
统而言之,成就房杜和谐共事这一佳话的,首功之人当推明君李世民,即所谓“肇启圣君,必生贤辅!”;其次功归年长又宽容大度的房玄龄;第三,也不排除杜如晦的英年早逝(相位上他仅仅干了一年),假使时间长些,就难免不勺子碰锅沿了!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