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若是这"一千个"读者还是"一千"位作者,他们以他们眼中的"哈姆雷特"为蓝本又写作了其他的故事。那之后的故事,恐怕更是各式各样都不缺。

也正是因为大家对原素材的掌握程度不同,当人们看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之后,反而对最初的蓝本越来越感到疑惑。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名场面"——七擒孟获一样,这事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我们若是没有专门去梳理一下,就实在是判断不了。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洋洋洒洒地将七擒孟获的故事写了好几章。但《三国志》中最与之相关的记载,其实仅有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从这简短的十二个字中,我们看不出诸葛亮征讨的到底是谁,更看不出有没有七次擒获对方。所以从《三国志》这本正史去考究,七擒孟获的真实性着实不高。

那这故事到底从哪来的呢?《华阳国志》是目前的"最优解"。同时,《汉晋春秋》对这一故事也有一些记载。

东晋至刘宋时期的史学家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汉晋春秋》的有关记载。再加上宋代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再一次肯定了七擒孟获一事,这个最初见于地方志的故事便和正史彻底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裴松之的注中,七擒孟获一事发生的缘由是"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

对于诸葛亮希望通过"擒纵"之计以攻心的计谋,《北堂书钞》所载的诸葛亮呈给刘禅的《南征表》,是可以作为其存在证据的。但对于孟获的重要性,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华阳国志》,都还存在一定疑点。

当时在南中一带叛乱的三股势力的头目,是高定、雍闿和朱褒三人。而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孟获最初是奉雍闿之命去挑动当地夷人叛乱的。所以一开始孟获应当是雍闿的一个手下。

后来雍闿战死,孟获继承主位,那么就成了与高定和朱褒并列的一个存在。如果拿下孟获,那么拿下原本由他控制的地区,这是说得通的。但要借孟获直接拿下整个南中,彻底平定高定和朱褒等人,则过于理想化。

且在诸葛亮伐南途中,据《华阳国志》记载,他对付高定等人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待其军众聚集在一起,再一举讨之。所以面对孟获,诸葛亮突然直接换一种战术的可能性着实不大。他很可能是先尝试猛攻孟获,但久攻不下,所以才把中心转到攻心上来。

不过要说诸葛亮对孟获是"七擒七纵",这也缺乏证据。清代有学者提出,要使蛮夷心服口服当然没问题,但当时诸葛亮的重心在北伐,在中原。他是急于平定南中的,又哪来的精力和孟获反复折腾?"擒纵"有一定道理,但"七擒七纵"更像是一场儿戏。

而闹得更像是"儿戏"的,是孟获到底在哪一带活动,最后到底在哪被诸葛亮擒住。

西南地区流传着很多有关七擒孟获的传说,这些故事的发生地点也不尽相同。《寰宇记》称孟获都是在荥经县(今四川省雅安市境内)被擒获,那么孟获的老巢也应当是在这一带。而《滇云纪略》称孟获曾被擒于怒江边,基本是在云南保山市境内。如若孟获主要活动在这一带,那么他的控制范围也可大致做一个圈定。

只可惜,无论是《寰宇记》、《滇云纪略》,还是流传在西南地区的其他说法,其中涉及的地点,都不在诸葛亮伐南的路线上。

那不在西南,又能在哪呢?近来有学者提出,孟获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他的被擒地点,极有可能都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一带。

这个"南"和我们常理解的"南"好像差别有点大。但在靖州县一带,人们已经发现了大量与孟获、诸葛亮和"伐南"有关的遗址和遗物。靖州境内有两处"金坑洞"和"银坑洞",据说是诸葛亮擒住孟获的地方。而靖州周围还有五处这样的地点。

此外,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湖南省邵阳市境内的城步县的"诸葛古城",在三国时期原本叫"南城"。所以诸葛亮的"伐南",可能指的不是讨伐西南地区的叛贼,而是讨伐"南城"一带的叛贼。

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管他七擒孟获到底是不是真的,只要《三国演义》好看就够了呢?确实,罗贯中将"七擒孟获"这个情节写得精彩纷呈。这个故事能有这么高的知名度,更是离不开他的手笔。

不过罗贯中参考的蓝本,因为史料的缺失,是否属实还满是疑点。故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真实性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