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诸侯,逐鹿中原,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百余年风云激荡的征伐中,有三场大的战役,决定了三国势力的兴衰成败。第一场,便是奠定曹操霸主基业的“官渡之战”。

决战总是要来临的,双方的野心,都不容许“两虎并存”,兵强马壮的袁绍率先出击,在建安五年,命大将颜良为先锋部队,直奔白马,文丑则兵进延津。曹操势弱,但他依旧押上了所有的家底,积极应战,狭路相逢勇者胜!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曹操大胜,完败袁绍。究竟是何种因素,导致处于绝对优势的袁绍狼狈而逃呢?

仔细分析这场战役的前后,其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出兵时机错误

袁绍和曹操之间终有一战,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虽然袁绍实力大过曹操许多,但当时并非出兵的最佳时机。

首先是“兵非义兵”。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大义,可以自称是东汉正统,而袁绍则是以势压人,师出无名,只能背上叛军的名声。

曹操的军队,是尊奉天子,匡扶正义,这样一来,士兵们就有一种堂堂正正的信念,有了这个信念,军队便有了凝聚力。当时民生疲惫,连年征战,而袁绍妄动刀兵,所以相比曹操的军队,他们是缺少这种信念和凝聚力的。

这两种因素,看似虚无缥缈,实际至关重要。若是袁绍的军队,能够一股作气,消灭曹操,自然无多大影响。然而一旦作战失利,打起了持久战,那么袁绍这方的士气,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第二、好大喜功,贪图虚名

虽然袁绍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但是他依旧不敢掉以轻心,这场战役的开始,曹操便感觉很吃力,因此,在关羽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便带着百姓和士兵退往官渡。白马和延津不要了。

其实曹操这一招“弃卒保车”是一个大坑,他知道在正面很难和袁绍抗衡,因此,他利用主场作战,以及袁绍贪慕虚名的性格,来为自己创造优势,弥补自己兵力的不足。那这个战略有着何种目的呢?

目的就是让袁绍拉长战线。袁绍好大喜功,对于送上门的延津和白马,他绝对会吞下,并且,但凡是曹操退出的城池,袁绍都会派兵占据,这样一来,他便可以摆出自己战无不胜,吓得曹操望风披靡的胜利姿态。

可是,袁绍本来就是异地作战,军资运送不便,此时他又占据了那么多的城池,一则兵力分化,二则补给线拉长,运送成本增加,袁军本来兵多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而曹操正是凭着以退为进的手段,才能以两万的兵力,和袁绍打了一个平手,其实对于袁绍来说,这样的局面,已经是输给曹操一筹。

第三、内部矛盾

曹操退守到官渡之后,双方一直相持不下,连续几个月,都没能打破僵局,此时,就看哪方坚持不住,或者出现变故了。

曹操连续几个月都是精神紧绷,身心早已疲惫不堪,但是作为主帅,他不能表现出颓废的神情,在许县镇守的荀彧也一直给他打气:袁绍倾巢而出,只要打赢了这一仗,那么整个北方都能收入囊中。

坚持就是胜利,曹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在建安五年的九月,刘备看到袁绍久攻不下,有点情况不妙的感觉,因此他借着去荆州刘表搬救兵的借口开溜了。

刘备不在,对于袁绍来说,影响并不大,但要命的是,他的重要谋士许攸倒戈投向曹操了。关于许攸倒戈的原因,有两个:

许攸贪财,绍不能足。

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而叛绍。

如果说刘备开溜和许攸叛逃对袁绍是双重打击,那接下来的第三打击,使袁绍胜利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曹操在偷袭乌巢的时候,那里的守军第一时间向袁绍报告了情况,之后苦苦坚守,想等袁绍派兵支援。他手下的大将张郃也建议立刻救援乌巢,因为粮草对于军队来说,是重中之中。

但是有人和张郃唱反调,此人是袁绍的谋士郭图。他认为,可以趁此攻打曹操的老巢一官渡,“攻其所必救,乌巢危局自解”。这个建议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却是纸上谈兵。

乌巢守备松懈,如果不救,曹操顷刻之间便可攻破。但是官渡,是曹操的大本营,易守难攻,而且曹操偷袭乌巢,只带了五千兵马,大部分兵力还在官渡,若是等袁绍攻下官渡,曹操早就从乌巢杀了几个来回了。

然而就是这样的昏招,竟然被袁绍采纳了,于是带着重兵去攻打官渡。在他看来,郭图说的很有道理,等攻下官渡,粮草有没有无所谓了,即使攻不下,曹操对于老巢肯定非常在意,一定会立刻回援,而他可以半途阻击。

但事实结果,如张郃料想的那样。

像这样的事情,在袁绍身上屡见不鲜,张郃也是袁绍身边的老人,知道他的这种性格,更知道袁绍此去必定失败,而他失败后,一定会拿自己撒气开刀。

所以张郃直接带着部下投降了曹操。在这三重打击之下,袁绍已经彻底失败了,曹操从乌巢回来,看到来投降的张郃,知道大局已定。因此,在贾诩的出谋划策之下,曹操背水一战,而袁绍这边,颜良、文丑已死,张郃叛变,没有独当一面的大将,并且粮草被付之一炬,军心涣散,最后兵败如山倒,袁绍只带着八百骑兵,退回河北,从此再也翻不了身。

袁绍失败的这三个因素,归根结底,是其性格使然。袁绍曾广招贤士,想学战国四公子的做派,但是战国四公子是真正的礼下贤士,而袁绍只是沽名钓誉,正因为他是一个贪慕虚名的人,才会吞下曹操抛出的诱饵。

并且,袁绍网络了大量人才,文武兼备,可是他从来不会真正使用这些人才,这一点,他和曹操完全相反。曹操知人善用、礼贤下士,所以,最后是曹操统一北方,而不是他袁绍

像田丰、沮授、张郃、许攸,这些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可是对于他们的良言,袁绍从来没有听从过,因此,所有胜利的因素,都被袁绍完美错过。

四个字形容他,就是刚愎自用,如果不是这种性格,也不会有这次的师出无名,也不会有战斗中的步步失利,更不会有后来的内部分裂。所以说,性格决定成败,在绝大多数事物中,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