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都非常重视死后的墓葬,大多数的皇帝和王公贵族都会挑选极佳的风水宝地作为死后的安葬之处。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却都被葬在水中,是何原因?

如今,在这个盗墓小说盛行的时代,人们对于那些稀奇古怪的墓葬方式都非常感兴趣,稍微有点风水知识的人都该知道,极佳的墓穴必是背山靠水,最好是群山环绕,碧水为带,龙虎拱卫之处,但是你听说过藏在水下的墓穴吗?

或许有人会说,著名的棺材涌不就是极佳的墓穴吗?但所谓的棺材涌是地下之清水浸泡死者,而绝非整座墓葬都浸泡在水中。

著名的明祖陵为何会浸泡在水里呢?

1963年,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干旱,使得洪泽湖水位大幅降低。这时,有些人就发现,在湖里面有一大批石像露出了水面,人们细看的时候发现,这些石像竟然是麒麟,狮子等瑞兽以及文臣武将的形象,这样规格的墓葬,最低得是王侯级别,后来根据官家考证,这就是历史上所记载的明祖陵。

说实在的,现在看来明祖陵的风水确实不怎么样,不但周围低洼不平,而且一到洪涝季节必定会湖水上涨,淹没墓葬。但是,朱元璋作为一代帝王,在位之时,四方来朝,国力兴盛,所以朱元璋便发动人工,先是把低洼之处填平,然后积土成山,挖渠成河,想要通过人力来改变墓葬的风水形势。

但有人又有疑问了,只需要迁坟就能完成的一件事,为什么非要大兴土木想要人力胜天呢?原来朱元璋也是一个孝顺仁爱的人,他认为他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成为天子,离不开祖宗的保佑,如果迁坟必定会使祖宗动怒,如果打扰了祖宗,也许会江山不保。但是祖宗墓葬的风水确实不好,只有通过人力来改变当地的风水格局,才能在不打扰祖宗的情况下使大明王朝长寿永昌。

但是明祖陵所在之处地理位置实在是糟糕至极,随着时光的推移,到了明朝弘志七年,著名文士刘大夏主持修建了截断黄河北支的太行堤,结果是黄河水南下淮河,一时间,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面对这一情况,又一著名人士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但终归是文人思想,没有经过实地考察,虽然想的挺好,但实际上黄河在流经淮河的时候在淮河河床淤积了大量泥沙,时间一长,淮河既无力阻挡黄河水的倒灌,又因为河床增高,水面变宽,使得河水奔流速度骤减,没有足够的力量冲入大海,因此淮河水位增高,发生大面积泛滥,多处决堤,其中,明祖陵地势低洼,又正好处在淮河流域,自然免不了受洪水冲击。

如果朝廷能够及时给出补救方案,也许还能够挽救一下明祖陵的危机,但是这个时候的明朝贪官污吏横行,党争严重,各级官员纷纷拿这件事来打压异己,以此来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全然不顾淮河流域百姓生灵涂炭,更别提明祖陵早已被浸泡在水中多年。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给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少灾难,历朝历代都把治理黄河作为重中之重,但是,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河才真正做到了海晏河清,1963年明祖陵重见天日,朱元璋在天之灵也可无憾了。